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汽笛声,哈尔滨飘出第一缕咖啡香气。作为中国最早与咖啡结缘的城市之一,哈尔滨与中国咖啡史紧紧交织,也曾拥有作为东北咖啡中心的辉煌。百年后的今天,在哈尔滨持续火爆的文旅热潮中,藏于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后巷的后窗咖啡馆里,主理人朱敏正以咖啡课堂为媒介,以风味创新激活地域文化,将“哈派”咖啡历史文化的醇香,重新流淌进来自全国各地咖啡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味蕾与记忆——让哈尔滨的百年咖啡史,以味觉为绳,续写新的章节。
用黑土地的“哈派”咖啡,
串联起天南地北味觉记忆
推开后窗咖啡馆的门,时光仿佛被慢慢融开——裸露的水泥墙粗粝而坦诚,与墙上斑驳的油画、错落有致的复古瓷杯、泛黄证书默契共生……空气里漾着咖啡豆的焦香与旧木的温润,主理人朱敏珍藏的留言簿在每张桌上叠成小山。
从2006年到2025年,泛黄的纸页以墨迹为绳、味道为结。信手翻开一页,来自2006年一名客人的钢笔字迹已微微晕染:“今天的咖啡里有雪的味道……”
周末的百年老街人声鼎沸。后巷的咖啡馆里,却有一群从全国不同城市而来的学员,在每个周末固定时间,聚集在长桌前——朱敏的手冲咖啡课堂,成为以咖啡为媒、串联起天南地北味觉记忆的纽带。
“水流要稳,像这样画圈……”朱敏的指尖虚引着学员的手腕,细口壶划出优雅的弧线。他讲述的不止技巧,还有“桑托斯”咖啡工厂曾经的辉煌,最早俄侨为哈尔滨带来的第一缕咖啡香,以及黑龙江风物如何在历史中与咖啡奇妙碰撞——蓝莓的果酸、榛子的醇厚、甚至雪蛤的润泽……皆可以化作一杯杯独具风味的咖啡特调。
同一款豆子,因不同手法与“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最终绽放出迥异的神奇风味。品鉴环节,学员们热情传递着自己的作品,有人将自己调制的咖啡推至记者面前:“你也尝尝看,这里有咱东北山梨的香气。”
朱敏20年前回到家乡黑龙江,最早在黑大家属楼门市开了第一家店“后窗咖啡”。这家店以“专业咖啡+文化沙龙”模式,成为当时黑大师生的文化驿站。2015年左右,中国第三波咖啡浪潮从一线城市向内陆蔓延——人们不再满足于咖啡的功能和社交需求,转而追求咖啡的风味、产地、烘焙方式和冲煮工艺。当时,哈尔滨咖啡市场主要由大型连锁品牌与传统老式咖啡馆占据,独立精品咖啡馆存在市场空白。后窗咖啡瞄准这一细分市场,将品牌扩展至中央大街等地,并逐步构建咖啡培训、饮品研发等完整产业链。朱敏成为哈尔滨精品咖啡的探索者与布道者之一。
在朱敏看来,咖啡馆可以成为一座城市中,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叙事平台。他深耕“哈派”咖啡历史文化传播,专注于将黑土记忆融入到咖啡中——充分利用黑龙江的特产,研制出冻梨咖啡、“马迭尔之冬”、伊春蓝莓咖啡等。他认为,咖啡文化之于哈尔滨,不应该仅仅是舶来品——“哈派”咖啡文化,应该有黑土地的温度。
哈尔滨文旅持续火爆,朱敏的“哈派”咖啡因其独特的城市叙事与黑土地风味,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和本地人自豪的“味觉记忆”。
“哈派”咖啡的包容,
是哈尔滨城市精神的缩影
“在这里学咖啡,更像是在重新寻找自己。”39岁的毕超坐在后窗咖啡馆的长桌前,手里捧着一杯自己刚冲好的咖啡。这位从河北承德专程赶来的学员,专门为了咖啡课,在哈尔滨待了将近一个月。
她早些年在北京做网页设计。成为母亲后,她渴望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毅然转行,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甜品行业。为了给顾客提供更专业的味觉体验,她决心系统学习咖啡。
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七天速成”、“完美复刻”的网红课铺天盖地,毕超觉得,这种课程把咖啡做成流水线,唯独缺少“打动人心的东西”。直到她刷到朱敏的咖啡课视频。“那种专业度,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在她看来,朱敏教学理论严谨,但最打动她的是他对咖啡文化的尊重与开放,这让她决定北上。
求学过程里,毕超意识到,哈尔滨这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包容,成就了包括朱敏在内的哈尔滨一代资深咖啡师开放包容的精神态度。在后窗咖啡馆的课堂中,咖啡学习绝非简单的技术“复制粘贴”。朱敏始终鼓励学员在探索中倾听自己的声音,去捕捉、放大自己内心真正钟爱的风味。在毕超看来,每一次冲煮,都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旅程。朱敏最打动她的,是他经常会说:“你是不是足够热爱,这才是关键。”
朱敏坦言,在挖掘城市咖啡历史文化的路上,他强烈意识到这种文化正在不断被看见、被需要。2008年,朱敏曾受邀在黑龙江大学做分享,随后在哈工大等高校担任选修课讲师,将咖啡教育融入高校体系。这种身份的转变,也让他真切感受到青年一代对咖啡文化的渴求,尤其是对“哈派”咖啡浓厚的兴趣。“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单纯跟风、单纯爱喝咖啡。”他说,“更多人渴望更系统地了解咖啡,深入理解咖啡文化,更想了解这座城市与咖啡的百年渊源。”
“哈派”咖啡,正是根植于这份厚重的历史,又生长于哈尔滨的当下。朱敏用3个维度向记者解释“哈派”咖啡的内涵——从历史底蕴来说,百年前,中东铁路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哈尔滨独特的咖啡基因;从城市风貌来说,哈尔滨大气、洋气、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以及融合中西的独特建筑风貌,为咖啡文化注入了灵魂;从风物融合上说,“哈派”咖啡大胆创新,将黑龙江丰饶的物产融入咖啡创作,形成独树一帜的“哈派”风味。
在朱敏的影响下,很多学员开始尝试着打开“脑洞”,为咖啡寻找更多可能性。在毕超看来,“哈派”咖啡的魅力,不仅在于传递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更在于它鼓励每一个人“自成一派”。这名来自河北的创业者,如今提到哈尔滨,这座托住她梦想的城市,眼睛亮亮的,“在哈尔滨,我正在重新寻找自己的路上。敢于去相信并真诚表达我对咖啡文化,以及我对生活的态度。”
朱敏的初衷始终如一: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为他们搭建一个容纳个体探索、激发内在热爱的精神角落。他相信,在这个学习平台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咖啡表达方式,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重新遇见那个曾被生活琐碎掩埋的、更真实的自己。
越来越多学员们带着这样的态度,回到各自生活的城市。有人开了社区咖啡馆,专做“妈妈手冲”;有人成了培训师,带着自己对“哈派”咖啡文化的理解,将“哈派”咖啡文化传递给更多人;有人像毕超一样,在平凡的日常里,用一杯咖啡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以“哈派”咖啡为媒介,
向世界传播哈尔滨
“因为‘后窗’咖啡,我更喜欢哈尔滨了。”学美术出身的毕超告诉记者,在哈尔滨生活期间,她最初是被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情所吸引。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她感受到的远不止视觉的震撼。“朱敏老师课堂上的包容与尊重,哈尔滨本地学员和顾客所传递的热情,还有这座城市的历史感与浪漫气息,都让我对哈尔滨的情感更加深刻。”
在“后窗”的咖啡课堂里,毕超找到了“打开哈尔滨”的“钥匙”。“在这里,‘认真’不是口号,是触手可及的温度。”她向记者解释,每一个关于咖啡的疑问,老师都能追根溯源地解答;每一杯咖啡背后的故事,老师都娓娓道来,让人一下子就能透过咖啡,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态度与根脉。不止是学习咖啡技艺,她更是从哈尔滨本地的风土人情中感受到情感支撑与温暖。“因为‘后窗’的课堂,我遇见了更真实、更动人的哈尔滨。”
朱敏的愿景,正与毕超的感受深深共鸣。“我要做的,始终是有故事的咖啡。”朱敏告诉记者,“我想让‘哈派咖啡’成为哈尔滨城史文化的传播者。”
在研究哈尔滨咖啡历史过程中,朱敏发现,哈尔滨的俄式西餐众人皆知,却鲜有人了解到,哈尔滨也是中国最早传入咖啡的城市之一。“哈尔滨有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朱敏告诉记者,咖啡和红茶是外侨喜欢的饮品,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汽笛声,咖啡香飘入冰城;同年,俄罗斯人纳齐耶夫斯基在香坊开设了哈尔滨第一家咖啡馆——咖啡茶食店;1900年,格鲁吉亚人嘎玛尔杰里则创办了集歌舞与咖啡于一体的“别里弗尤”……
在哈尔滨,咖啡的历史几乎与城市的历史一样长:中央大街上曾设立过以著名产地命名的“桑托斯”咖啡工厂(1909年创立于俄国,1922年进驻哈尔滨),它曾自豪宣称“新到货新鲜咖啡:摩卡、玛杰尼克、波旁和萨尔瓦多”,更是在1930年代自诩“全满第一咖啡店”……这些历史,彰显着哈尔滨作为东北咖啡中心的辉煌与骄傲。
如今,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越来越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后窗咖啡,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咖啡从业者与爱好者走进“哈派”咖啡课堂。“我也依托这个课堂,带过数千名学员,将‘哈派’的种子播撒出去。”朱敏告诉记者,他计划将“哈派”咖啡带到更远的地方,让世界品尝到哈尔滨的风味,也让哈尔滨的咖啡文化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正如毕超所说:“因为咖啡,我遇见了不一样的哈尔滨。”而这座城市,也正通过一杯杯咖啡与百花齐放的咖啡文化,向世界讲述它的百年故事。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佟波 记者:王坤/文/摄/视频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