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到南宋御街街口,青石板缝里就飘出股酱香味。抬头一看,好家伙,糖画摊前围了三层人,老师傅握着铜勺在青石板上转得手腕翻飞,金黄的糖浆没等落地就凝成只兔子,围观的小孩踮着脚拍手,糖浆香混着旁边酱鸭摊的咸鲜气,勾得人直咽口水。
顺着人流往里挤,白胖的定胜糕在竹屉里冒热气,屉布掀开的瞬间,米香混着豆沙甜气直往鼻子里钻。我赶紧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腾,咬开个小口呼啦啦吹气,豆沙馅顺着嘴角往下流,赶紧用舌头舔回来。说实话,这味道跟小时候奶奶蒸的一模一样,就是这个甜度,多一分太齁,少一分不够,刚合适。旁边摊的葱包桧滋滋冒油,老师傅用竹板压得咔哧响,裹上甜面酱递过来,咬下去脆得能弹牙。
本来想先去老字号买酱货,结果被个帆布包摊勾住了脚。摊上摆着的包包都画着水墨山水,笔法看着特舒服。摊主小哥正低头补色,阳光照在他胳膊上,汗珠顺着画笔滴在布包上。你别说,这小哥以前居然是送外卖的,现在围裙上还沾着颜料和油渍。他说有次外国游客指着包上的画比划,他才知道自己画的《富春山居图》片段火了。有个广东来的大姐认出画里的山水,跟他砍价,他居然笑着就答应了,说遇到懂行的不容易。
转个弯又是另一番热闹。钩针摊位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小物件,粉的兔子、蓝的蝴蝶,走近了才发现摊主是个戴眼镜的男生。他说这些小玩意最费工夫的得做两三天,摆摊位就得花半小时调整位置。我拿起个花瓣形状的发夹,针脚密得看不见线头,男生做这个居然比姑娘家还精巧。旁边盖章的小姑娘蹲在地上,本子铺在膝盖上挨个盖,七八枚印章盖下来,手都蹭黑了还笑得特开心。
人实在太多了,走三步就得停下让别人过。有个阿姨端着刚买的酥鱼,油星子溅在旗袍下摆上也不在意,光顾着跟同伴说这鱼炸得外酥里嫩。突然闻到股桂花香,扭头看见个老奶奶推着竹车卖桂花糕,蒸笼盖一掀,白花花的糕上撒着金黄的桂花,香得人腿都软了。本来想直奔手作饰品区,结果被这香味截胡,站在路边就啃了两块。
其实吧,我最爱看摊主们忙活的样子。糖画师傅铜勺一扬,糖浆在板上流动得比水还快;手绘包的小哥蘸颜料时特专注,连有人站旁边拍照都没察觉;卖定胜糕的阿姨总在屉布上撒点桂花,说这样蒸出来更香。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拿着刚买的团扇,对着小吃摊比划来比划去,说要拍组 "舌尖上的宋韵"。
逛到傍晚才发现,手里拎着三个包,嘴里还叼着半块葱包桧。本来想给朋友带点伴手礼,结果自己买得最多。手绘包小哥收摊时在打包,我看见他女儿趴在摊位角画画,四岁小孩用色比他还大胆。他说现在收入跟送外卖差不多,但每天能摸着画笔,比风里来雨里去强多了。
你们逛市集是先冲吃的还是先看饰品?我今天算是栽在南宋御街了,从街头吃到巷尾,钱包空了肚子圆了。要是你们来,记得尝尝刚出锅的定胜糕,再看看那个外卖小哥变的画家,他的包真的比网红店买的有意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