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保平
编者按:弄潮正当时
时代浪潮奔涌,八桂气象峥嵘!在“双循环”与RCEP交织的壮阔图景下,广西正屹立开放潮头。这里,一群弄潮儿以破界之勇、连横之智,于市井烟火织就全球经纬,在新兴疆域锚定未来坐标!他们是智造革新的破冰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擎炬人,是向海图强的开拓家,更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八桂发展的基石力量。他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创业,起于微末,成于非凡;他们的精神,如星火燎原,似惊雷激荡。南国早报携手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磅推出《Boss来了》全媒体访谈录,致敬先锋,激荡时代!让我们共听开拓者的铿锵足音,解锁进阶的密钥,汲取奔涌的伟力,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宏图中,共绘山高水阔、万象更新的磅礴篇章!
《Boss来了》第十期
从1984年合浦县公馆镇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成为领衔广西月饼行业的头部品牌,他用40年时光,烤制的不仅是一枚好月饼,更是一张飘香全国的“广西味道”名片。
“前半生,我的梦想很小,就是做好一个月饼;现在,我的梦想很大,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通过黄家月,爱上广西的味道。”展望未来,广西黄家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家月创始人黄庆强的眼神里透着笃定。
小镇老宅创业 40年坚守初心
凌晨5时,合浦县公馆镇还在沉睡,59岁的黄庆强已推开工厂的大门。空气中弥漫着糖浆、五仁和叉烧交织的馥郁香气,他深吸一口气,如同40年来每一个月饼季的凌晨那样,开始了雷打不动地巡厂。
和面、制馅、制皮、包酥……中秋月饼季的黄家月工厂,工人们变得格外忙碌。负责总生产的黄庆强更是每天一早就来、很晚才走,因为这两个月里平均每天都要从厂里生产数万个月饼发往全国各地。
广西黄家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家月创始人黄庆强。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1984年,18岁的黄庆强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只身前往广州学习糕点和月饼制作。“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学一门能养活家人的手艺。”半年后,他回到合浦县公馆镇,在老宅里开了一家“黄记饼屋”,平时售卖糕点,中秋节就卖月饼。
这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作坊成为黄庆强事业的起点,从此他的人生与月饼深度绑定。
黄庆强用40年光阴专注做好一个月饼。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没有机械设备,每一个月饼都靠手包、手压、手工烤;人工紧缺,黄庆强每天做工超过15个小时。赶上销售高峰期,他常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工作台调配馅料,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来继续干。手上全是面粉和油渍,衣服几乎没有干净的时候。”
好在,付出总有回报。“黄记饼屋”出品的五仁叉烧大月饼在当地颇受欢迎,常常是小镇上第一个售罄的。“街坊们喜欢吃我家的大月饼,就是因为我有独特的馅料配方。”黄庆强说,为了改良配方,他常常在又闷又热的祖屋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断调整各种馅料配比,以使月饼达到上佳的口感。
创业前期,黄庆强还时常坐七八个小时的大巴,一路颠簸到广东顺德,下车后双脚都是肿的。“就是为了看老师傅如何炒馅、调味,然后回来后再不断调试。”正是这种千锤百炼的坚持,才让黄庆强制作的月饼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甜而不腻、香而不俗、酥而不散。时至今日,这一配方,仍是黄家月的核心竞争力。
黄家月系列月饼深受消费者喜爱。
几十年来,黄庆强从未离开过月饼生产一线,从原料选购到产品研发,他都亲力亲为。“瓜子仁要用新疆的、杏仁是河北的,橄榄仁必须是两广的,叉烧丝一定要用合浦本地的黑毛土猪肉来做……有人说我固执,我觉得哪怕成本高一些,也绝对不能将就。”黄庆强说,短期少赚一点没关系,守住信任才是长远之道。因为味道的背后,是良心,更是信任。
忍痛割爱 涅槃重生
2016年,黄庆强做出了一个让同行惊讶的决定:把之前在市场上打响名头多年的“黄记” “公馆黄记”一笔勾销,将品牌名称更名为“黄家月”。
更名背后,是一场痛苦而果断的取舍。
“那是我创业以来最艰难的决定,也是最深刻的一个教训。”黄庆强坦言,经过多年的打拼,公司用了多年的“黄记”“公馆黄记”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然而,因为早年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薄弱,公司对“黄记”“公馆黄记”都没有进行商标注册,等于没有品牌护城河,以致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冒产品。
“我意识到,如果不敢断舍离,企业可能最终被仿冒严重伤害。”于是,为彻底摆脱山寨困局,让品牌走得更远,黄庆强痛下决心,断然舍弃已有积累,把品牌更名为“黄家月”,开启了品牌化发展的新篇章。
然而,品牌更名带来的阵痛超出预期。部分经销商表示不解,销售信心受挫。更有多年的忠实老顾客打来电话质疑,放着多年的名字不用,难道正牌的还怕仿冒的?
“那段时间我整夜睡不着,反复问自己这个决定对不对。”令他欣慰的是,市场最初的疑虑很快被过硬的产品品质所打消。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最终都传递出这样的声音:“我们认可的,归根到底是产品本身的品质,名称变了,但味道没变。”这份认可,让黄庆强更加坚信,品牌更名这一步走对了。
黄家月在南宁会展中心召开产品发布会。受访者供图
这场品牌涅槃,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名当年,黄家月销售额不降反升,同比增长10%,区外市场拓展速度提升20%。
品牌升级后,黄庆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全国化布局“三化战略”。2018年,黄家月启动“千城万店”计划,在全区建立标准化营销中心、加盟店体系,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如今,黄家月已成长为广西月饼行业的头部品牌。公司坐拥超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日产能突破10万斤,产销规模与市场份额稳居广西前列,并保持连年稳健增长。其产品不仅热销广西市场,更通过电商渠道畅销全国,常年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广西月饼品类名列前茅,并创下单日百万元销售额及1分钟500单的订单纪录,成为全国消费者喜爱的广西月饼品牌。
消费者品尝黄家月产品。受访者供图
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忘本
2021年11月,黄庆强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合浦大月饼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这对他是莫大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最喜欢的还是站在我的工作台前研发新品,虽然我们这一行干得很累,但我始终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更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从谋生到热爱再到传承,黄庆强表示,合浦大月饼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有赖于一批制饼匠人,一直依循古法制作,从制馅、揉面、成型到烤制,十几道工序,一丝不苟,才造就了这道传承至今仍让人称道的传统美食。
模特展示黄家月产品。受访者供图
黄庆强说,现在黄家月制作五仁叉烧大月饼的工艺依旧延续古法,比如熬制糖浆、包饼皮等工序,都依然还要用到手工。有一些工序可以由机器代替,以此来提高效率,比如压模、自动排盘、隧道炉烘烤等,但是机器可能永远都无法代替经验与技术的累积。“经过双手温度制作出的合浦大月饼,才有人们熟悉而又难忘的酥香味道!”
但守艺不等于守旧。近几年,黄庆强每年坚持研发1~2款新品。除了把最传统的五仁叉烧月饼做到极致,也创新做流心月饼、奶酥月饼、冰皮月饼,今年还推出藤椒牛肉、金桔Q心等针对年轻消费人群的新式口味月饼。
模特展示黄家月产品。受访者供图
“最让我欣慰的不是企业越做越大,而是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美食。”黄庆强认为,这种传承中的创新,让黄家月保持了品牌活力,也为传统节日美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扎得深,叶子才能茂盛。如果传统只能活在记忆里,那它就没有生命力了。”
一块小月饼 一个大梦想
经过多年精耕细作,黄家月已在上海、广东、湖南、海南、湖北等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络。2025年,黄家月启动“品牌体验店”计划,在武汉等国内重点城市打造集产品展示、文化传播、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品牌空间。这些体验店不仅销售产品,更成为传播广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黄家月也开始放眼全球。近年来,企业依托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开始初步探索东南亚市场。目前正在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渠道商洽谈合作,逐步将黄家月产品出口到当地华人商超。“月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能让海外消费者通过黄家月月饼,了解和喜爱中国的饮食文化。”黄庆强说。
消费者品尝黄家月产品。受访者供图
四十年光阴荏苒,黄庆强用“一生只做一个好月饼”的极致专注,从手工作坊的小店主成长为现代企业的掌舵人,变的是规模和技术,不变的是匠心与坚守。“前半生,我的梦想很小,就是做好一块饼;现在,我的梦想很大,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通过黄家月,记住广西的味道。”黄庆强说,他用双手揉捏的,不只是面粉与馅料,更是时光、匠心和一个让广西味道香飘万家的梦想。
编辑:颜梦
校对:麦雪莉
责编:梁冰欣
审核: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