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江西宜春特色美食 —— 扎粉,从其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经典吃法 “米粉炒腊肉” 的烹饪诀窍,到背后承载的地域文化与生活记忆,全方位展现这道美食的独特魅力。文中详细拆解扎粉从选米、浸泡到压榨、晾晒的复杂工序,解析其 “Q 弹爽滑” 口感的成因;深入讲解 “米粉炒腊肉” 如何通过火候把控、调料搭配激发锅气,让食材风味融合;同时结合宜春人的日常饮食与节庆习俗,挖掘扎粉背后的乡土情怀,为读者呈现一道兼具味觉描述与文化内涵的美食篇章,让未尝过扎粉的人心生向往,让吃过的人唤起乡愁。
一、宜春扎粉:藏在赣西土地里的 “粉中珍品”
在江西的美食版图中,米粉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从南昌的炒粉、抚州的泡粉,到吉安的炒粉,各地米粉各有特色。而位于赣西的宜春,凭借一款 “扎粉”,在江西米粉江湖中占据了独特地位。宜春扎粉不同于其他地区米粉的细腻或软糯,它以 “Q 弹劲道、久煮不烂” 为最大特点,入口能感受到米粉在齿间的弹性,咀嚼时又带着淡淡的米香,无论是炒、煮、拌,都能保持绝佳的口感,成为宜春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记忆。
宜春扎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当地县志记载,当时宜春民间就有 “秋收后,以新米制粉,扎束晾晒,以备冬春之食” 的习俗。过去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聪明的宜春人便想到用新收获的大米制作米粉,经过压榨、晾晒等工序后,米粉能长时间保存,即便到了秋冬季节,也能随时取出烹饪,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久而久之,扎粉不仅成了一种美食,更融入了宜春人的生活,无论是日常三餐,还是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扎粉。
要制作出正宗的宜春扎粉,对原料的选择极为讲究。首先是大米,必须选用宜春本地种植的 “晚籼米”,这种大米颗粒饱满、黏性适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制作出的米粉才能既有弹性又不失米香。如果用黏性过大的糯米,米粉会过于软糯,失去 Q 弹的口感;若用黏性过小的早籼米,米粉又会显得干涩,缺乏嚼劲。其次是水,宜春境内河流众多,水质清澈甘甜,尤其是袁河的水,富含矿物质,用这样的水浸泡大米、制作米粉,能让米粉的口感更清爽,米香更浓郁。
二、匠心工艺:十道工序,成就扎粉的 Q 弹灵魂
宜春扎粉的美味,源于其复杂而精细的传统制作工艺。从大米到成品扎粉,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严格把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米粉的口感。如今,虽然市面上也有机械化生产的扎粉,但在宜春农村,不少人家仍保留着手工制作扎粉的传统,尤其是在秋收之后,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新米,邀请邻里帮忙制作扎粉,场面热闹非凡,也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第一道工序是 “选米”。前文提到,必须选用本地晚籼米,而且要筛选出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变的大米。师傅们会将大米摊在竹筛上,用手轻轻翻动,剔除碎米和石子,确保每一粒大米都符合要求。选好的大米会被装入布袋中,等待下一步处理。
第二道工序是 “浸泡”。将选好的大米放入大缸中,加入袁河的清水,水位要没过大米 10 厘米左右。浸泡的时间至关重要,需根据季节调整:夏季气温高,浸泡 4-6 小时即可;春秋季节气温适中,需浸泡 8-10 小时;冬季气温低,則要浸泡 12-14 小时。浸泡的目的是让大米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方便后续的磨浆。判断大米是否泡好,全靠师傅的经验 —— 用手抓起一把大米,轻轻一捏,大米能轻松捏碎,且没有硬芯,就说明浸泡到位了。
第三道工序是 “磨浆”。过去,手工磨浆需要用石磨,师傅们两人一组,一人推磨,一人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大米和少量水,磨出的米浆细腻顺滑。如今,不少地方改用电动磨浆机,但仍会控制磨浆的速度和细度,确保米浆的浓度适中。磨好的米浆会被装入铺有纱布的竹筐中,进行下一步的 “滤水”。
第四道工序是 “滤水”。将装有米浆的纱布扎紧,吊在木架上,让米浆中的水分自然滴落,这个过程需要 8-12 小时,直到米浆变成半固体的 “米团”。滤水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米粉的韧性,水分过多,米团太软,制作出的米粉容易断裂;水分过少,米团太硬,压榨时会费力,且米粉口感会干涩。经验丰富的师傅会不时用手触摸米团,感受其软硬程度,判断是否滤水完成。
第五道工序是 “揉团”。将滤好水的米团取出,放在石臼中,由壮实的师傅用木槌反复捶打、揉搓。捶打的力度要均匀,频率要适中,一般需要捶打 30-40 分钟,直到米团变得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能轻松揉成条状而不断裂。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让米团的质地更均匀,也是为了激活大米中的蛋白质,让后续制作出的米粉更有劲道。
第六道工序是 “压榨”。将揉好的米团放入特制的 “粉榨” 中,粉榨的底部有许多细小的圆孔,直径约 2-3 毫米。师傅们会用木塞将米团压实,然后推动杠杆,利用杠杆原理将米团从圆孔中挤压出来,形成细长的米粉。压榨时的力度和速度要控制好,力度过大,米粉会太细,容易煮烂;力度过小,米粉会太粗,口感不佳。挤压出的米粉会直接掉入下方烧沸的水中,进行 “煮粉”。
第七道工序是 “煮粉”。锅中的水要保持沸腾,米粉入锅后,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粘连。煮粉的时间一般为 1-2 分钟,待米粉浮起,颜色变得洁白透明,就说明煮好了。煮好的米粉要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 “过凉”,这一步能让米粉的口感更 Q 弹,同时也能防止米粉粘连在一起。过凉后的米粉会变得更加爽滑,用手摸起来有冰凉的触感,且不易断裂。
第八道工序是 “扎束”。将过凉后的米粉捞出,沥干水分,然后按照每束 500 克左右的重量,用稻草或棉线扎成束。扎束时要松紧适中,太紧会导致米粉晾晒不透,容易发霉;太松则容易散开,不便保存。过去,宜春人常用稻草扎粉,稻草的清香能渗透到米粉中,让米粉多了一丝独特的香气,如今虽有棉线替代,但仍有不少人坚持用稻草,只为保留那份传统的味道。
第九道工序是 “晾晒”。将扎好束的米粉挂在竹架上,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晾晒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过强,以免米粉水分流失过快,变得干脆易断;同时也要保证通风良好,防止米粉受潮发霉。晾晒的时间一般为 2-3 天,期间需要将米粉翻动 1-2 次,确保上下晾晒均匀。晾晒好的扎粉颜色呈乳白色,质地干燥,用手轻轻一折,能听到清脆的 “咔嚓” 声,说明晾晒到位了。
第十道工序是 “储存”。将晾晒好的扎粉放入干燥、通风的仓库中,用布袋或纸箱装好,避免受潮。储存得当的扎粉,能保存 6-12 个月,即便到了第二年春天,取出烹饪,口感依然 Q 弹如初。
三、经典搭配:米粉炒腊肉,一口尝尽宜春烟火气
在宜春,扎粉的吃法有很多种,煮粉、拌粉、汤粉都很常见,但最经典、最能体现扎粉魅力的,当属 “米粉炒腊肉”。这道菜将扎粉的 Q 弹与腊肉的咸香完美融合,再加上青椒、蒜苗等配料的点缀,香气扑鼻,锅气十足,是宜春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家常菜,也是招待宾客的 “硬菜”。
要做好 “米粉炒腊肉”,食材的准备至关重要。首先是扎粉,烹饪前需要将干扎粉用温水浸泡 30-40 分钟,直到米粉变软,但仍有一定的硬度,这样炒出来的米粉才不会软烂。浸泡好的米粉要捞出沥干水分,用剪刀剪成长约 10 厘米的段,方便食用。其次是腊肉,必须选用宜春本地的腊肉,这种腊肉是用新鲜的猪肉,经过盐腌、熏制而成,肉质紧实,咸香浓郁,带有淡淡的烟熏味。腊肉需要提前用温水浸泡 1-2 小时,去除部分盐分,然后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煸炒出油,这样不仅能让腊肉的香气更浓郁,还能让油脂渗透到米粉中,让米粉更入味。
除了扎粉和腊肉,配料的选择也很关键。青椒要选本地的薄皮青椒,口感清脆,微辣,能增加菜品的层次感;蒜苗要选带根的新鲜蒜苗,蒜白部分和蒜绿部分分开切段,蒜白先下锅炒出香味,蒜绿后下锅,保持翠绿的颜色和爽脆的口感;此外,还需要准备少许姜末、蒜末、干辣椒(可选),用来提香去腥。调料方面,只需简单的生抽、料酒、盐(少量,因腊肉本身有咸味)和鸡精(可选),过多的调料会掩盖扎粉和腊肉的本味。
“米粉炒腊肉” 的烹饪过程,火候的把控是核心,也是 “锅气” 的来源。首先,锅中不放油,将切好的腊肉片放入锅中,小火慢炒,直到腊肉出油,肉质变得金黄酥脆,然后捞出腊肉,锅中留下腊肉油。接着,在腊肉油中加入姜末、蒜末、干辣椒(可选)和蒜白段,中火煸炒出香味,此时锅中会冒出阵阵香气,这是 “锅气” 的第一步。
然后,将浸泡好的扎粉放入锅中,转大火快速翻炒。翻炒时要用筷子不断搅动,防止米粉粘连,同时让米粉均匀地裹上腊肉油和调料的香味。炒约 1 分钟后,加入适量的生抽和料酒,继续大火翻炒,生抽能为米粉上色,让米粉呈现出诱人的酱红色,料酒则能去除腊肉的腥味,增加香味。此时,锅中的米粉会逐渐吸收调料的味道,变得更加入味,同时也会因为大火的翻炒,产生 “滋滋” 的声响,这是 “锅气” 最浓郁的时候。
接下来,将炒好的腊肉片和青椒段放入锅中,与米粉一起翻炒均匀。青椒段下锅后,不需要炒太久,10-20 秒即可,保持青椒的清脆口感。最后,加入蒜绿段,翻炒几下,再根据口味加入少量盐(如果腊肉咸味足够,可不加)和鸡精,翻炒均匀后即可出锅。
做好的 “米粉炒腊肉”,色泽诱人,酱红色的米粉裹着金黄的腊肉片,青椒的翠绿和蒜绿的鲜绿点缀其中,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夹起一筷子米粉,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米粉的 Q 弹劲道,牙齿轻轻咀嚼,能感受到米粉在齿间的弹性,随后是腊肉的咸香,油脂的香气渗透到每一根米粉中,再加上青椒的微辣和蒜苗的清香,多种味道在口中交织,层次丰富,回味悠长。尤其是那股浓郁的 “锅气”,是这道菜的灵魂,让人吃完后仍意犹未尽,忍不住想再吃一碗。
四、扎粉背后:藏着宜春人的生活与情怀
在宜春,扎粉早已不只是一道美食,它承载着宜春人的生活记忆、乡土情怀和节庆习俗,是宜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宜春人来说,扎粉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
在过去,每到秋收之后,宜春农村就会迎来制作扎粉的高峰期。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新收获的晚籼米,邀请邻里帮忙,男女老少齐上阵,选米、浸泡、磨浆、压榨、晾晒,整个村庄都弥漫着米香和稻草的清香。孩子们会在竹架旁跑来跑去,好奇地看着米粉从粉榨中挤压出来,再看着它们被扎成束,挂在竹架上晾晒,时不时还会偷偷摸一下晾晒中的米粉,感受那份独特的质感。大人们则一边忙碌,一边聊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里,这样的场景,成为了许多宜春人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逢年过节时,扎粉更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春节期间,家人团聚,餐桌上总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炒腊肉,寓意着 “团团圆圆、年年有余”;元宵节时,宜春人会吃 “扎粉汤”,将扎粉与汤圆、鸡蛋一起煮,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端午节时,除了粽子,扎粉也会出现在餐桌上,与雄黄酒、咸鸭蛋一起,构成宜春人独特的端午记忆。而在招待宾客时,米粉炒腊肉更是 “压轴菜”,主人会热情地给客人夹粉,介绍这是自家制作的扎粉,言语间满是自豪,客人品尝后,对扎粉的称赞,也让主人倍感开心。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宜春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生活,但无论走多远,他们对扎粉的喜爱和牵挂从未改变。许多在外的宜春人,每次回家都会带几束扎粉回工作的城市,闲暇时自己动手做一碗米粉炒腊肉,一口下去,仿佛又回到了家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在宜春的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卖扎粉的店铺,从早餐店的煮粉、拌粉,到餐馆里的米粉炒腊肉,每一家店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扎粉的味道,也守护着宜春人的味觉记忆。
五、总结:一碗扎粉,浓缩宜春的烟火与匠心
江西宜春扎粉,以其 Q 弹劲道的口感、复杂精细的制作工艺、经典美味的搭配,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江西美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选米到晾晒,十多道工序的匠心坚守,让每一根扎粉都饱含着宜春人的智慧与汗水;从日常三餐到节庆宴席,扎粉始终陪伴在宜春人身边,见证着他们的生活变迁,承载着他们的乡土情怀。
“米粉炒腊肉,锅气十足”,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概括了扎粉最经典的吃法,更道出了扎粉的灵魂 —— 那股源于烟火气的美味。对于宜春人来说,扎粉是家的味道,是乡愁的寄托;对于外地人来说,扎粉是了解宜春文化的窗口,是一次难忘的味觉体验。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重视和喜爱,宜春扎粉也逐渐走出江西,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但无论如何发展,相信宜春人都会坚守扎粉的传统工艺和本真味道,让这道承载着历史与情怀的美食,继续在时光中散发魅力,让更多人品尝到宜春的烟火气,感受到宜春的匠心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