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实验室大楼(实验室供图)
没有烦人的肌间小刺,却保留着武昌鱼特有的鲜嫩“蒜瓣肉”,口感直逼鲈鱼——这样的“无刺武昌鱼”,正在颠覆人们对传统鱼类的认知。适宜直接蒸煮,富含花青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华墨香”黑米,则让粗粮主食的健康与美味实现了双赢。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农业成果,都源自同一个创新策源地——湖北洪山实验室。2021年2月,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洪山实验室成立,它聚焦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核心需求,以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深耕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
成立四年多来,实验室结出的硕果远不止于此:高蛋白玉米剑指大豆进口依赖的痛点;首创的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农业白色污染提供“中国方案”;水稻耐热基因QT12攻克了“高温无好米”的世纪难题……目前,洪山实验室已与30多家企业合作,产学研合同金额近2亿元,让科研创新真正走进了田间地头。
打通断点堵点 攻克“卡脖子”难题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如是说。农业之于国,为大计,之于民,为生计。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突出“卡脖子”难题:饲料生产需大量添加进口豆粕补充蛋白,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农业产业链面临“隐形挑战”。
这一困局正逐步被打破。8月中旬,洪山实验室与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米生物)在武汉合作种植的万亩高蛋白玉米陆续丰收,黄澄澄的玉米穗饱满低垂,连片田垄宛如金色海洋。相较传统品种,这种玉米优势显著:蛋白质含量达10%以上,比普通玉米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且脱水快、易机收,更适配现代化农业生产。
“不要小瞧这两个百分点。”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算了一笔账,“去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进口大豆1.05亿吨,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新增290万吨蛋白,如果这些蛋白都被有效利用,相当于少进口700万-800万吨大豆。”
除蛋白含量外,玉米籽粒的含水量还关乎生产效率。严建兵团队找到了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能让收获期的籽粒快速脱水,大幅提升机械化收获效率,每亩最高可节约成本150元。去年底,这项技术以3000万元价格授权未米生物,用于联合培育和开发宜机收玉米品种。
未米生物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和精准育种在主要作物上的研究和应用。“公司从基础科研阶段就与实验室团队紧密协作。作为企业,我们更懂市场需求和产业化价值。”未米生物副总裁魏友伯博士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
“过去做科研,课题组往往是各做各的。而且,基础研究和育种基本上是‘两张皮’,育种和生产又是‘两张皮’。从源头创新到‘消费者的嘴巴’,没有成为一个链条。”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说,洪山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整合优势力量,打通断点。
洪山实验室成立后,未米生物与严建兵团队探索出“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的新模式——论文尚未发表,企业已同步启动市场化验证,较传统“论文-专利-产业”路径大幅缩短转化周期,让创新更快落地田间。
洪山实验室副主任伍莺莺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与洪山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中粮集团、先正达集团中国以及回盛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产学研合同金额近2亿元。
张启发院士团队培育的国内首批“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华墨香,适宜直接蒸煮,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花青素,食用后升血糖速率慢,对胰岛素抵抗群体十分友好。目前这项成果已由武汉双水双绿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进行转化。
高泽霞教授团队创建了无肌间刺鱼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100%去除鱼体肌肉小刺,已培育无肌间刺武昌鱼、草鱼等新种质,解决了中国淡水主养鱼类高质量发展的“卡喉咙”问题,为世界淡水主养鱼类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新方向和策略。今年5月,该技术专利作价1亿元,与海大集团合作,推动无肌间刺鱼成果转化。
“依托洪山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强教授团队博士后高海荣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近期,洪山实验室和云南省农发集团签署协议,将李强教授团队研发的秸秆地膜技术推向产业化,签约金额达1亿元。该秸秆地膜技术成本较市场同类产品降低40%,降解周期精准控制在40-180天,有望为解决全球农业“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过去团队推动技术转化,往往需要亲自对接各方、反复协商,沟通成本很高;如今有了实验室的支撑,不仅省去了大量沟通环节,实验室还能通过专业渠道为团队提供成果转化、专利保护等专业服务,让科研人员能更专注于技术迭代本身。”高海荣表示。
湖北洪山实验室 (支点财经记者 王文华 摄)
交叉学科驱动 产学研融合迈入3.0时代
“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度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型企业入驻洪山实验室,助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将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推进到了3.0版本。”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回盛生物)轮值总经理韩杰博士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企业精准出题,科研人员靶向答题,改变了过往企业不懂研发、科研人员不了解市场导致的资源错配。这也要求企业一定要匹配既能读懂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又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把握的人才团队。
回盛生物,国内唯一一家以兽药制剂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兽用药品、饲料及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多年来,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及洪山实验室通过持续的校企合作,不仅拿下全国首创的二类新兽药证书8项,还探索出了一系列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新范式。
三方在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改变了兽药原料药泰万菌素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强度的生产模式,不仅实现了原料药的绿色生产,还使得回盛生物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泰万菌素原料药供应商,打破了英国伊科公司在全球的龙头垄断地位。
韩杰介绍,2021年,回盛生物与华中农业大学在武汉东西湖区的回盛智能工厂共建联合研究院,围绕动物重大疾病防控、新药开发等展开合作。产业化研究进展迅速,但基础研究的工作还是存在困难。
“华中农业大学到回盛智能工厂的实验室,单程需一个多小时,不利于师生平衡研发与教学。同时,企业也很难完善一些基础研究所需要的技术平台。”韩杰坦言。
此时,恰逢洪山实验室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落成,难题迎刃而解。“老师、学生们来回盛不方便,我们就把研究院搬到洪山实验室去!”回盛生物董事长张卫元做出决定。随后,公司的基础研究团队以及成果转化团队全部进驻,解决了双方协作过程中的物理空间问题。
今年6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与回盛生物共建“洪山实验室—回盛生物联合研究院”,在AI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以及宠物药物领域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全球原创1类新药。
在韩杰看来,华中农业大学对于研发一款全球原创的新药涉及化学、生物学、动物医学乃至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打造了一个理想的交叉学科联合研发场景。而洪山实验室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能快速打造“产业上中下游串联+多学科并联”的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边迭代,缩短“理论突破-产品创制”距离,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对于学校而言,与回盛生物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个以应用场景驱动的多学科交叉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以学院和学科为单位的人才培养维度,通过解决产业的真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一流人才。
针对交叉学科融合,高海荣也深有感触,“过去做科研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洪山实验室,实现了资源重组,华中农业大学所有和地膜研究相关的院系都能参与进来,覆盖科研和转化各环节。比如去田间采收秸秆,装备制造研发团队可参与;地膜应用到田地后,对作物的影响可由作物生理研究团队跟进。”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洪山实验室发展模式特色鲜明,以“1+N”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形成“核心+联盟”创新格局,在交叉领域实现协同突破。成果转化上,实验室和企业组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对成果评估注资扶持,收益分成,加速成果市场化。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基因编辑平台的自动化实验室(实验室供图)
强化平台与链条支撑 加快建设产业联合研究院
“要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真正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驱动农业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谈及实验室的定位,伍莺莺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展望未来,她表示,未来3-5年,实验室在生物育种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技术成果,推动10个以上重大品种或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转化收益持续提升,构建“基础研究有突破-技术攻关有实效-成果转化有效益”的良性生态,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
当前,洪山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现实挑战。伍莺莺坦言,生物育种领域的长期性、基础性研究属性,与成果转化的高效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矛盾——生物育种研发周期本就偏长,加之专利申请、品种审定与登记等流程耗时较久,难免延缓成果落地节奏。同时,实验室在技术熟化、中试转化及商业化运营等全链条能力上,仍有不小的优化空间。
针对这些发展痛点,洪山实验室正积极探索破局路径。一方面,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借助前沿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成果培育初期就启动专利布局,并提前对接产业主管部门、一线合作企业以及产业基金等金融支持渠道,助推产业化落地进程。
另一方面,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搭建专业化中试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组建既懂科研又通市场的复合型转化人才队伍,多维度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欲晓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的协同发力。近日湖北省提出打造科技“汉交所”,为破解研发机构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平台以科技成果发布和技术交易撮合为核心基础,辅以科技金融、科创路演、成果孵化、技术验证等关联服务,将有效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借助外部平台推动转化之外,实验室自身的建设同样关键。伍莺莺强调,洪山实验室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更高效的成果评估与筛选机制,聚焦产业最迫切的需求定向攻关,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强化平台与链条支撑,加快建设产业联合研究院,拟在现有3家的基础上拓展至5-8家,覆盖水稻、玉米、畜禽等优势领域,打造“中试熟化—示范推广—市场对接”全链条平台。
同时,洪山实验室将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参与全球农业科技竞争与合作,将实验室成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深化与地方政府联动,在全国主要农业产区建立示范基地,让成果更快落地见效。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