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白露时节,由夏到秋,季节转换,夜晚气温走低,但白天暑气却也并未消尽,既要“白露不露身”防着凉,也要养生防秋燥。在江南地区,素有白露食“白”的民间传统,像浙江温州,会在白露采集十种带“白”字的草药或食材,名为“十样白”,用来与肉类炖煮,滋补身体。
上海:白露寻“白”食“白”应时而食觅秋味
我们到上海,探访市场里都有哪些正当季白色食材,如何顺时而食。“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秋天后,更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人们认为白色食物大多有润肺、生津等功效,可以缓解“秋燥”症状,因此逐渐形成了“白露食白”的饮食传统。
营养专家表示,像山药、白萝卜,茭白、莲藕,还有芋艿都是我们说的白色的食物。因为我们说秋季属金,五行对应的是金,它对应的脏器是肺脏,因为有“五色入五脏”的说法,白色对应的是肺脏,白色的食物往往能够生津、润燥、养肺。
时至白露,茭白、百合、莲子等一众白色食材恰好迎来成熟季,它们新鲜饱满、鲜嫩可口,做法多样,应和了时节韵律,成为秋日餐桌上的应季美味。
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热锅冷油,快速翻炒,待山药边缘微透即可调味出锅。这样既能保持其脆嫩的口感,又能衬出山药本身的清甜。桂花糖藕软糯可口,温和滋养;冰糖雪梨香甜软糯,滋阴润燥……其实“白露食白”不只是一句老传统,更是古人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无论是菜场里新鲜的时蔬,还是餐桌上简单的家常菜,藏着的都是对时节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
福建闽侯:白露食龙眼 丰富口感花样多
在福建福州,还有着“白露节气食龙眼”的传统。福州闽侯县的龙祥岛禄家村,绵延百亩的龙眼树上,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一串串饱满的龙眼。福州人认为,龙眼具有滋补效果,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吃龙眼的方法也有很多,最常见的鲜食,清甜脆嫩;或者剥出龙眼肉,沾酱油配粥,酸、甜、咸混搭,口感丰富;而龙眼放入粥内同煮,则鲜美又温补。
湖南资兴:白露时节白露酒 时光韵味长
在湖南郴州民间,白露节气,还会酿制、饮用传统的米酒白露酒,目前这也是郴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郴州资兴市兴宁镇的枫枧村,村民李发林将辣蓼草洗净晒干,捣粉后掺入米粉等材料,制作酒曲,储存陈化。然后拿出去年陈化的酒曲制作今年的新酒,将蒸熟的大米和糯米,各自与酒曲混合后分开发酵,之后再将发酵而成的清冽白酒,按比例缓缓渗入糯米糟酒中,封坛窖藏1到3个月,即可享用。白露酒口感香醇绵长、后劲大,以往当地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白露酒,用以驱寒补阳。
福建福鼎:白露节气白露茶 日光正好品秋色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大,而这样的独特气候,也孕育出了风味独特的白露茶,不少地方都有着饮白露茶的传统。白露时候的茶有什么特别,与春茶的区别是什么?这两天,在福建福鼎,人们正忙着采制白露白茶。
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后洋村,平均海拔超过了500米,这里植被茂盛、四季分明。初秋时节,清风拂过茶山,吹散氤氲雾气。茶树度过了酷热的夏季,正值生长的好时期。王师傅有着几十年的制茶经验,他告诉记者,采茶要顺应自然规律,采什么样的鲜叶,什么时候采,都决定了白露茶的品质。
采下的鲜叶被均匀摊铺在竹匾上,再放在阳光下晾晒,这个过程叫做“日光萎凋”,它直接决定着白茶的风味。而白露时节气候凉爽,这也让全日晒茶变得更有可能。
新鲜的茶青经过阳光和秋风的联合作用,叶片自然卷曲、变色,形成了黄绿相间的五彩斑斓。正是昼夜温差的一冷一热,造就了白露茶的独特风味,白天热,生成的是馥郁花香和清扬爽透的气味;夜晚凉,生成的是丰厚胶质,能形成厚实、莹润的汤感。
“白露茶”不似春茶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干涩、味苦,而是有着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深受老茶客的喜爱。
从春茶到秋茶,不同的节气赋予了茶叶不同的韵味,每一片茶叶,也都藏着大自然的节气密码。一杯白露茶,顺应节气而生,也因为“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的独特工艺,契合了人们秋季“润燥养生”的需求。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