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水古城的街巷尚在薄雾中沉睡,而伏羲庙旁的老店里已蒸腾起浓郁的五谷香气。七十岁的张奶奶手持木槌,正在石臼中反复捶打着熟软的荞麦团,发出“呱—呱—”的节奏声——这声音,正是这道跨越八千年时光的小吃得名的由来。
天水呱呱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相传伏羲氏教民渔猎农耕时,发现荞麦耐寒耐瘠,便在渭河畔教先民制作这种易于储存的食物。因制作过程中发出的“呱呱”声响,故得此名。历经八千年传承,这道最早记载于《诗经》中的“蕡饽”(荞麦饼),如今已成为天水人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古老美味。
刚出锅的呱呱呈浅褐色,质地绵密软糯,看似朴实无华,却暗藏玄机。老师傅手持特制的竹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整块呱呱削成不规则的片状,动作行云流水,宛如在进行一场古老的食物仪式。盛入青花大碗中,配上翠绿的香菜、鲜红的辣油和金黄芝麻,霎时变得五彩斑斓,诱人食欲。
地道的天水呱呱讲究“香、辣、绵、韧、糯”五味一体。初入口是胡麻油的醇香,继而辣子的辛香层层绽放,接着感受到呱呱本身的绵软细腻,咀嚼时又发现其暗藏的韧劲,最后满口留下荞麦特有的甘香。各种味道在口中交织碰撞,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直至碗底朝天。
制作呱呱的工艺堪称一门古老的艺术。须选用陇南高山产的苦荞麦,经浸泡、磨浆、过滤、沉淀、发酵等十二道工序,再入锅文火慢熬,不停搅拌直至糊化。最关键的是捶打环节——必须用特制的石臼和檀木槌反复捶打九九八十一下,方能成就那独特的绵韧口感。
老艺人说:“现在年轻人图省事用机器打,但那味道就是不对。只有手工捶打,才能让荞麦的魂醒过来。”
在天水,呱呱早已超越早餐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清晨六点,各家呱呱店前已排起长队。出租车司机捧着海碗蹲在路边吃得满头大汗,学生三五成群围坐分食,老人则悠闲地细品慢咽。
“三天不吃呱呱,心里就慌得慌。”老天水人笑着说。这碗香辣软糯的早餐,不仅能驱散西北晨间的寒意,更给予人们开启一天忙碌生活的能量。
如今,天水呱呱已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走向更远的天地。兰州、西安乃至北京都能见到“天水呱呱”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古老美味得以跨越千里。
不少游子返乡,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地道的呱呱,离乡时又带上几份真空包装的,以慰思乡之情。2019年,天水呱呱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古老美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晨光渐亮,天水城彻底苏醒。呱呱店里坐满了食客,吸溜声、赞叹声、碗勺碰撞声此起彼伏。老师傅手持竹刀在案板前飞舞,香气随着动作越发浓郁。
一碗呱呱,八千年滋味。它不仅是天水人早餐桌上的主角,更是中华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碗香辣软糯之中,蕴藏着陇上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天水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