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 月 29 日广西华南烹饪技工学校的技能大检阅暨迎新活动现场,一场美食与技艺的盛宴精彩上演。众多嘉宾与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烹饪技能的魅力绽放,而在这场活动中,玉林蒲塘粉非遗传承人黄健传大师的亮相,成为了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技能大检阅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特色区域。在美食侦查兵体验日区域,各类美食展位香气扑鼻,其中老友粉、玉林蒲塘粉等特色美食吸引了大批师生与嘉宾驻足。蒲塘粉展位前,黄健传大师亲自坐镇,他面前摆放着制作蒲塘粉所需的各种器具和新鲜食材,周围早已围满了好奇的同学。
黄健传大师一边熟练地进行着制作,一边向围观的同学和嘉宾详细讲解蒲塘粉的制作技巧。只见他先将精选的优质纯白粘米浸泡七八个小时,待米粒充分吸收水分变得软糯后,磨成细腻嫩滑的白米浆。这看似简单的磨浆步骤,实则大有讲究,米浆的细腻程度直接影响着蒲塘粉最终的口感。接着,黄健传大师向大家展示了制作果蔬蒸粉的独特技艺,这也是他在祖传蒲塘粉制作技艺基础上的创新之举。他将火龙果、胡萝卜、南瓜、青瓜等新鲜果蔬榨汁,然后按一定的配比与白米浆混合。这些色彩鲜艳的果蔬汁,不仅为蒸粉增添了诱人的色泽,更赋予了蒸粉丰富的营养。
2
非遗大师助力华南师资力量
在炊制环节,黄健传大师特意强调了炊具的重要性。他使用的是传统的竹簸箕,“用铁皮拉托蒸粉靠的是铁皮传热,容易有水汽入侵,而竹簸箕透气传热,蒸出来的粉更滑润劲道。” 黄健传解释道。只见他在竹簸箕上均匀地涂抹一层纯正的花生油,这一细节既能保证蒸粉在炊制过程中保留果蔬原本的香气,又能让蒸粉完好地保存 “米味”。随后,他将调配好的米浆倒入竹簸箕内,轻轻摇晃,使米浆均匀地铺在竹簸箕上,再放入特制的 “多功能蒸粉装置” 中进行炊制。大约 30 秒后,一层薄而透亮、带着果蔬色彩的蒸粉便新鲜出炉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引得周围同学发出阵阵惊叹。
活动现场蒲塘粉展示——
3
非遗大师技艺传承
黄健传大师来自兴业县蒲塘镇,其家族制作蒲塘蒸粉的技艺已传承至第五代。民国时期,他的外祖父庞脚海开创的 “奇云楼” 就以经营蒲塘卷粉闻名。黄健传从小耳濡目染,七八岁时便掌握了一手蒲塘卷粉的制作技艺,10 多岁就挑起了 “奇云楼” 制作蒲塘卷粉的重担。然而,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机制卷粉兴起,传统手工制作的蒲塘卷粉因缺乏竞争力,导致众多以经营手工卷粉为主的饭店纷纷转行,黄健传大师也无奈放弃了这一行业,前往广东闯荡。
非遗传承
专利创新
但对蒲塘粉的深厚情感和传承技艺的使命感,促使黄健传大师在 2003 年重返蒸粉制作行业。他深知,要制作出上乘的蒸粉,好的炊具至关重要。经过不断探索,他研制出 “多功能蒸粉装置”,并于 2006 年获得专利,如今这套装置已发展到第 11 代,其最大特点是可蒸制一切粉类食品及各种菜肴,节能高效,能在 30 秒内快速蒸熟蒸粉。
蒲塘粉现场制作——
除了炊具的创新,黄健传大师还在工艺上不断突破。受一道菜肴的启发,他成功研制出果蔬蒸粉。2015 年,他与南宁一家酒店合作推出果蔬蒸粉,凭借高颜值和美味,大受消费者欢迎。此后,他的果蔬蒸粉在各种美食大赛中屡获大奖。2023 年 4 月,“蒲塘粉制作技艺” 被列为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健传大师也成为了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本次广西华南烹饪技工学校的活动中,黄健传大师不仅展示了蒲塘粉的制作技艺,更传递了非遗传承的精神。他的演示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人的匠心独运。相信在黄健传等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像蒲塘粉这样的传统美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肉包福利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