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深入研究传统擂茶制作技艺,2025年7月2日,在学校及学部的大力支持下,人文学部分团委副书记倪子湘老师带领人文学部星火湘传非遗实践队,前往湖南省长沙市桃三擂手工擂茶坊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重点探访手工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壹茜。
活动伊始,于壹茜带领成员们参观擂茶制作工坊及展示区,并详细介绍了湖南益阳擂茶的历史渊源。擂茶起源于秦汉,既是当地百姓日常饮用的特色饮品,也是招待宾客的重要礼仪。她提到,益阳擂茶的独特之处在于捣茶的擂棍。由茶树树木制成,作为制作擂茶家族的传家宝保存至今。擂茶的原材料在各地区也有区别,在福建地区擂茶加入姜片,捣碎的花椒;在湖南地区则是加入炒米,葛根粉,风味十足。
为让团队成员更直观地学习制作技艺,于壹茜现场示范擂茶制作过程。实践队成员23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胡宇航上前进行体验。他手持擂棍,在陶制擂钵中转动,随着原料逐渐融合,浓郁的茶香与花生、芝麻香气四溢。于壹茜强调,擂茶制作不仅讲究原料配比,擂制的力度和方向也至关重要。
在交流中,于壹茜分享了擂茶作为文化符号的故事:通过擂茶记忆,连接两岸亲情。台湾同胞通过独家的擂茶配比在湖南益阳成功寻根。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桃三擂擂茶通过开设体验工坊、参加文化展会等方式,逐渐走出益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非遗爱好者。
实践队成员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胡钦翔兴奋地说:“以前只在网络平台上了解过擂茶,今天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才真正感受到这碗茶里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桃三擂手工擂茶坊负责人唐英子表示:“擂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载体。通过开展手作擂茶体验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既推动了文化传承,也助力了民族发展。”
未来,星火湘传非遗实践队将持续深入湖南长沙,挖掘更多非遗瑰宝,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通讯员:胡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