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从古至今,美食从来都不只是“吃”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地域记忆,串联着文化脉络,酸甜苦辣里藏着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山东物产丰富,是美食大省,当各地美食齐聚同一赛场,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当下,激战正酣的山东美食争霸赛给出了明确答案。从济南的“鱼跃龙门”,淄博的“串山越海”,济宁的“虾路相逢”,东营的“包打天下”,德州的“龙行天下(驴肉)”,再到威海即将要举办的“一代天饺”。这场美食赛事,早已不是简单的厨艺比拼,更像是通过“赛事之手”,将山东丰富多元的美食进行了深度挖掘、系统梳理,不但为全国游客端上了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鲁味盛宴”,更探索出了一条非遗美食“活化传承”的路子。
山东美食争霸赛·济南赛场,环联夜市。
山东美食争霸赛最直观的作用,是给了非遗美食一个“走出深闺”的舞台。
今年4月份,为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振文旅消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百种非遗美食推荐活动。在公布的山东百种非遗美食名单里,就有不少美食代表各地“征战”此次大赛,比如雪野鱼头、利津水煎包等等。
过去,多数的非遗美食是藏在街巷老铺、酒店餐厅里,只被当地人熟知,难破地域边界。而赛事把这些分散的“宝贝”聚到一起,不仅展示技艺,更讲透背后的故事:潍坊朝天锅因煮锅无盖得名,让品尝者体验到真正的“大饼卷万物”;高密炉包源自莫言家乡,相传由韩信手下厨师所创,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称……游客尝着味道,听着故事,“吃” 就成了触摸文化的入口。
数据最有说服力,东营赛场4天免费送出4万份水煎包,总客流量达14.9万人次,带动夜市营业收入约370万元。8月29日到31日,德州市宁津县康宁湖文化主题公园总客流量15万人次以上,单日最大流量5.46万人次,现场200家非遗、文创摊位及知名本地餐饮企业外摆3天销售额近750万元以上,拉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综合消费3000万元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非遗美食从“地方特产”变成“公共焦点”的蜕变。
“龙腾四海—‘参’情拥‘鲍’把子肉水饺”。
更难得的是,赛事没让非遗困在“传统”的壳子里,而是搭了个“守正创新”的试验场。比如,为征战威海“一代天饺”赛场,济南拿出“龙腾四海—‘参’情拥‘鲍’把子肉水饺”和“荷塘月色—金鱼蒸饺”。前者堪称“神仙组合”,既有把子肉的肥而不腻,又有海参鲍鱼的极致鲜美,巧妙的是,饺子还被拼成“中国龙”造型,深藏吉祥如意、鸿运当头的好兆头。这种创新让人眼前一亮。“把子肉”是济南的特色美食,济南人把把子肉玩出了花,之前相继推出把子肉公交卡、把子肉酸奶、把子肉冰激凌,现在又多了一个把子肉水饺。这正是跟着热点、贴着年轻人对新鲜体验的需求来。
对于非遗美食来说,赛事的另一大益处,是让美食间有了更加紧密的接触。以前,传承人多是“单打独斗”,现在,美食大厨们聚在一起,对于菜品的烹饪做法、摆盘讲究等等都可相互交流借鉴。比如淄博烧烤赛场,淄博第三轮比拼中推出“龙舟献宝”,便是借用孔府菜玉带虾仁的制作理念,用秋葵和虾仁组合,风味别致,关键还低盐低油,正符合现在大家追求健康饮食的理念。
淄博烧烤“龙舟献宝”。
再者,赛事通过结合文旅景区畅游和“吃住行游购娱”体验链条,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非遗美食吸引客流,客流带动文旅消费,消费又反哺非遗传承,让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当前,山东美食争霸赛的赛程还未进行到一半,更多精彩正等待市民游客解锁。虽说美食的热气终会散去,但文化的温度和味道会留住,并通过市民游客的口碑传得更远。
山东这场美食争霸赛证明,非遗美食的传承,不是将它制作成“标本”,也不是把老手艺固定在精美的展柜里,而是让它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未来,若能继续以赛事为纽带,让非遗美食和产业、文旅贴得更紧密,定会有更多非遗美食从“赛场”走向“市场”,从“地域文化符号”变成“全国特色名吃”,让齐鲁大地的美食,在传承与创新里一直“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