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骏
“糖馄饨???里面加的是啥???第一次知道馄饨有甜的!”
近日,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甜馄饨”的讨论帖引发热议,让持续多年的“甜咸之争”从粽子、豆腐脑延伸到了馄饨领域。而这场讨论的焦点,正是嘉兴平湖一带中元节特有的传统美食——糖馄饨。
家住杭州的平湖人王女士,是糖馄饨的“忠实爱好者”。“我在杭州特别想念这一口,婆婆特地从平湖来杭州给我包。”面对不少人对糖馄饨的疑惑,王女士邀请记者走进家中。
在王女士家的厨房,记者看到她的婆婆正熟练地摆弄着馄饨皮,手指翻飞间,雪白的皮子便裹满了豆沙馅。“这里的馄饨皮跟平湖本地的不一样,你看蒸出来皮子会发黄,少了点家乡的口感。”婆婆一边说着,一边将包好的馄饨整齐码在蒸架上,沸水入锅,只需蒸10来分钟,热气腾腾的糖馄饨便新鲜出炉。
糖馄饨
记者趁热品尝,意外发现馄饨皮自带一丝丝咸味,恰好中和了内馅的甜,让整体味觉更有层次。“要是不把它当传统馄饨,反而像吃豆沙包,接受度就高多了。”
对地道平湖人而言,糖馄饨并非偶然的创新口味,而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七月半,吃馄饨”的说法,最早是从平湖农村兴起的。每年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收割、晚稻也已栽种,农事暂告空闲,农户手上有了“活络钱”,家家户户就会裹起糖馅馄饨,一来犒劳忙碌许久的家人,盼着日子甜甜蜜蜜;二来则用这道香甜吃食祭祖,在烟火气里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糖馄饨 图源:平湖发布
平湖的糖馄饨,从头到尾都透着“实在”二字。皮子要用厚厚的碱面,切成规整的梯形或四方形,捏好后白胖敦实,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银元宝,讨喜又吉利。老底子的平湖农村,面粉都是自家小麦磨的,加水揉成面团,再擀得薄而有筋道,如今图方便,大多买现成的皮子。
做馅最费功夫的当属豆沙。有用赤豆的,也有用蚕豆的,先将豆子在锅里炒熟,加水煮至稀烂,再倒到细眼米筛上细细捣碎;若是蚕豆,还要把不酥的豆皮、硬渣一一捞净,只留细腻的净豆沙,这样吃起来才满是豆香。熬豆沙时更是讲究比例:一斤豆沙配一斤糖,加少许菜油,先文火烧至糖化,再转旺火不停搅拌,直到豆沙捞起来不断、有了粘性,才算真正熬好。
馅料 图源:平湖发布
等豆沙馅冷透,就到了包馄饨的环节。熟手包起来又快又好,几秒钟就能完成一个:一手铺着皮子,一手挖满豆沙,转眼就能摆满一盘,还得注意一个个隔开,避免粘连。蒸笼里要垫上稻叶或丝瓜叶,蒸五六分钟后再淋点温水,这样蒸出的馄饨皮硬而香,吃着带点粉劲,一口下去熨帖又满足。
包馄饨 图源:平湖发布
如今,这道带着平湖特色的民俗美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南北网友的热烈讨论。IP为浙江的网友纷纷表示 “海宁人熟悉”“海盐也吃,是家的味道”;IP为天津的网友则好奇提问 “这个馄饨是干着吃还是配汤吃?干着吃看着还挺好吃的”;而IP为上海的网友则直呼“第一次知道馄饨有甜的”。
(部分内容来源:平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