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渐近,月饼市场日渐火热。9月11日,晋源区王郭村的市级非遗晋王福秋仙月饼工坊里,第七代传承人王秋仙和家人以及附近巧手婆姨们一早就忙碌起来,她专注揉制面团、分剂子,其余人分坐两侧默契地包馅料、拓打饼胚、脱模摆盘、刷油烤制。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半小时左右酥香诱人的月饼就新鲜出炉,沁人的香甜飘出小院,让新老顾客心念所及,订单纷至沓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晋源传统月饼,历来是承载思念、祈盼团圆、馈赠亲友的中秋佳品。它裹着亲人的牵挂,纵然穿越岁月长河、跨越万里重山,依旧能留存那份鲜亮如初的记忆,复刻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模样。
晋王福秋仙月饼以“熟”制胜,尽显精细,从和面环节便已彰显。白面按比例拌入碱、小苏打、泡打粉,滚烫的胡麻油浇入面中,瞬间激起金黄油泡;再倒一股高度白酒,依次加入花椒水、饴糖,打开自动和面机搅拌均匀成团,即可备馅或起酥。王秋仙介绍,晋祠当地传统月饼做法讲究,不仅饼皮要7:3熟油制备,馅料也要烤制炒熟,这种传统技艺既让月饼口感更加酥香甜美,更能延长保质期,且待回油后越放越香酥,置于阴凉处一年半载也不变质。
制馅环节主打真材实料,以“香”为美。磨碎的油酥和红白糖打底,加入提前炒熟碾碎的花生、核桃、芝麻、葵花子、南瓜子、松子、腰果等果仁,再添上一勺香气四溢的玫瑰酱和桂花酱,加入蜂蜜、胡麻油、饴糖一起搅拌,烘烤的面香、果仁的浓香、花蜜的清香层层包裹,终成了甜而不腻、酥而不散,口感丰富的品质,吃一口满是“五谷丰登”的获得感和酥香的幸福感。
今年王秋仙不仅推出造型各异的卡通月饼——憨态可掬的老虎、狮子、兔子,寓意富足的鱼、花篮,象征长寿的寿星,一个个月饼栩栩如生,印证了古人原来也懂浪漫,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中秋“小礼物”。
同时以“味”为王,拓展新用户,赢得新市场。在经典五仁味基础上,又推出巧克力流心、奥利奥巧克力、彩色玫瑰、猪油细皮、蛋月烧、金沙蛋黄、山楂、纯黑芝麻、麻辣牛肉松等多款新口味,深受青年人喜爱。“老晋源味道”与“新消费潮流”相遇,既留住了非遗的根,又圈了一大波粉,升腾起节日的烟火气。随着中秋临近,订单爆发式增长,店里火力全开、加班加点,高峰期一天最多赶制出5000单,依旧供不应求。
同样忙碌的场景在王郭村“三晋尚品”非遗工坊上演,窗明几净的制作车间内,氤氲出甜中带酸的独特香气,工人们各司其职,生制间团面称重、包馅滚圆、压板定型脱模,熟制间低温烘烤、高温焙烧、取出摆晾,包材区则快速打包出货,一派井然有序。“去年在传统甜味五仁、咸味五仁空心月饼上大胆创新制作了醋香空心月饼,一经推出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平日里也订单不断,最近更是忙不过来,老家的姐妹们也纷纷加入进来。”工坊负责人王英信心满满。
作为晋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月饼制作工艺独特,包馅时,月饼馅料是满的,饼体是实的,经过火炉高温烘烤后,发生魔幻般的奇妙变化,糖料融化,体积减小,变成糊状分粘在月饼内壁两侧,形成空心月饼。与寻常烤箱烤制不同,王英多次尝试后选用铁质的火炉烤制,先用火炉最上层铁板80度左右烘焙外皮至两面金黄,再放入火炉烤架中上火底火同时烤制,这样制作出的月饼外形扁圆、内里空心,皮酥脆香,克服了传统空心月饼皮脆易碎、形如圆鼓的缺陷,更受顾客喜爱。
现烤醋月饼一打开,滚烫的红糖如溪流般缓缓流动,浓稠油亮的糖浆里,葵花仁、核桃仁、花生仁与黑白芝麻清晰可辨,一股淡淡的酸香瞬间弥漫开来。 尝一口,香酥可口、唇齿留香,尤其是6度手工醋的添加造就“只闻醋香、不觉酸味”的绝佳口感,且兼具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降低血糖等健康益处。
“好技艺配好食材,才能做出好产品,才是爆款销量的密码。”王英表示,工坊始终坚守传统工艺,配料精挑细选、用心制作,让“手艺”变“守艺”,赢得市场青睐,销量逐年递增,成为“月饼界”的新宠,各类展销会上顾客往往一抢而空。如今,空心月饼已从中秋应季食品,变成工坊常年制作、供不应求的爆款,“网红”变“长红”,这便是顾客对产品最好的认可。
凭借对传统非遗的匠心传承与创新,今年又荣获非遗工坊称号,让老技艺焕发出新光彩。新近推出独立包装的月饼,不仅延长了保质期,也更打开市场销路,让山西独有的特色月饼产品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熟知。
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到匠心精神的传承,再到潮流新品的研发,一块块小小的月饼,不仅将晋源的中秋记忆与文化温度,送到更多人的手中,也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工坊内,墙上挂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承所等证书,见证着这份技艺的荣光;村民们捧着刚出炉的月饼,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那金黄诱人的月饼,绽放出乡村和美的非遗华彩。(图文/杨润德 王惠林 崔莉霞)
编辑:张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