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的鲜得来,晴天的小金陵,寻常的食物,寻常的记录。
鲜得来排骨年糕
此刻,山西南路上的鲜得来排骨年糕店里,八个朋友分散坐成了四桌,还有一位朋友正在赶过来的路上。外面已经是狂风暴雨,典型的上海台风天雨夜景色。就在十分钟前,一众人赶到隔壁的小金陵。营业员说晚七点打烊,其他东西都卖完了,只剩下盐水鸭可以打包外卖。无奈之下,六点五十,众人只好来到紧邻着的鲜得来。还好鲜得来还在营业,接纳了我们这群“狼狈”的人。
这群人,小时候都是看着《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长大的,后来电视上冒出来好多动画片,除了国产的《葫芦娃》《西岳奇童》,还有外国的《变形金刚》《恐龙特急克塞号》。一晃,新闻上说三毛都九十岁了,而这群看三毛的人,也都四十多岁了。
店里湿漉漉的,地砖是湿的,空气也是湿的。吃排骨年糕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部老电影,桑弧导演的《哀乐中年》。1945年的时候,桑弧在报纸上连载过一组题为《拍戏随笔》的文章,有一则《雨》,他写道:“下雨天是工作最艰苦的日子,我们有一句口号,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原来这两只棚的屋顶都有毛病,每逢雨势稍盛,那就有露天拍戏之感。”这是桑弧埋怨当时“徐家汇华联摄影场”有两个摄影棚年久失修,“记得有一次暴雨如注,漏了二十几处,我们用了许多铅桶来承漏,叮叮当当,煞是好听……但摄影的困难虽告解决,录音的困难却无法解决(因为我们无法遮断铅桶里的雨滴声),结果这一天宣告停拍。”这些都是桑弧导演关于下雨的“吐槽”。然而,此刻,排骨年糕都吃完了,外面仍旧是狂风暴雨。九个人,只带了六把伞,却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
小金陵鸭血汤
“来,大家吃点龙虾片吧。”刚刚赶到的波总,热爱美食,点了自己的餐食之外,还特意要了一袋龙虾片。原来,鲜得来竟然还有龙虾片可以卖。在我们童年,龙虾片是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食物,但此刻再见龙虾片,却记不得上一次吃龙虾片是什么时候了。
有几个朋友,已经顾不得外面的风雨,站在室外的屋檐下抽烟。就在对面,山西南路36号,原先有一家专门销售外文旧书刊的门市部。店面虽然很小,但每次路过,都见着有顾客光顾。因为市政动迁,门市部早就关闭了,好在外文书店就在山西南路福州路的拐角处,红色砖墙的外立面,一直是漂漂亮亮的。在书店躲雨,那种感觉,但凡体会过的人,也一定是留恋的。
小金陵小笼
吃排骨年糕的那个周五晚上,雨一直下,没怎么停过。出了鲜得来的店门,往左走是汉口路,往右走是福州路。九个人,六把伞,最终选择了往左走,因为那里有地铁站。又隔了两个星期,中午大晴天,我还是“执念”去了小金陵,点了鸭血汤和小笼。他们家的鸭血汤味道很正,关键是端上来的时候特别烫,烫到你不能心急,只能略尝一口,慢慢等。至于小金陵的小笼,皮子略厚,但胜在肉馅分量足,一笼八个,特别实在。
雨夜的鲜得来,晴天的小金陵,寻常的食物,寻常的记录。只道是寻常,却是现时最恰当的寻常。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