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易县的良岗镇,有一种传承百年的传统小吃,它色泽金黄、外酥里嫩,一口咬下,芝麻的醇香与面饼的焦脆在舌尖交织,令人回味无穷。
它就是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饼制作技艺(良岗镇缸炉烧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被易水河滋养的小镇,探寻这枚小小烧饼背后的烟火故事与文化传承。
千年烧饼史,一脉传至今
烧饼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时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到了唐代,烧饼成了民间的大众吃食。此后,烧饼在中国民间衍生出了大约100多个不同的种类。
千年流淌的易水,承载着易县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一溜十八岗”,更是以美丽的传说,见证着这片热土久远的历史。
民国初年,良岗已经成为易县西部山区经济文化中心。良岗大集逢三排八,但见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小摊遍布,美食居多。其中,尤以油条、烧饼受人追捧。
战火中的偶然发明,成就百年美味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时局动荡,良岗赵氏一族为避战乱,在一次烤制烧饼时,因铁锅破损,便以倒扣的瓷缸残片代替灶具,没想到竟意外发现:缸壁光滑、厚实耐火,能让烧饼受热均匀,烤出的饼子格外酥脆。
这一“无心插柳”的创举,就此诞生了缸炉烧饼这一独特工艺。百余年来,这门手艺在良岗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手艺,也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味道符号。
匠心工艺:一饼一炉,步步讲究
烧饼制作技艺(良岗镇缸炉烧饼)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其纯手工制作与独特的缸炉烤制技艺。
制作流程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精妙:
01
和面醒面:选用优质面粉,以油和面,反复揉搓,醒发至柔韧有弹性。
02
成坯擀制: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圆饼状,层次分明。
03
粘芝麻:饼坯表面刷水,沾满去皮芝麻,粒粒均匀。
04
贴缸烤制:最关键的一步——将饼坯贴于卧倒的瓷缸内壁,下方燃起松炭火,利用缸体的蓄热与辐射,慢烤而成。
05
掌控火候:缸内呈凹形,温度极难掌控,稍有不慎,面坯便会滑落或烤焦。老师傅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握“火候”,方能成就一枚完美的烧饼。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对细节的执着,才让每一枚缸炉烧饼都做到:外皮酥脆如鳞,内里层层松软,微咸适口,香气扑鼻。
烤成的烧饼,圆鼓鼓的外形,表面密布金黄芝麻,色泽诱人,形如满月。一口咬下——“咔嚓”一声,酥皮碎落,内里却柔软分层,麦香与芝麻香在口中交融,虽易碎却不减其味,反添几分质朴的烟火气。
非遗传承,走向远方
如今,良岗镇已有上百家缸炉烧饼作坊,家家户户炉火不熄,香气四溢。这门手艺不仅养活了一方百姓,更成为推动当地经济与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烧饼制作技艺(良岗镇缸炉烧饼)被列入保定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曾荣获“中国保定首届旅游美食节传统风味小吃”金奖和推荐小吃。
在快节奏的今天,缸炉烧饼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式。它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更是三五好友聚会时的点心,是游子归乡后第一口惦念的滋味。
外地游客来到良岗,总会寻一家老店,买上几个刚出炉的烧饼,捧在手心,热气腾腾,咬一口,满嘴生香,仿佛也咬住了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历史。
一枚小小的缸炉烧饼
承载着百年的烟火气
也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它不只是食物
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乡愁
如果你来易县,请一定记得
赶一场良岗大集
吃一枚刚出炉的缸炉烧饼
那酥脆的一声
是时光的回响,也是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