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河奔流,孕育出兰州独有的烟火气,而小吃经济正是这份烟火气最鲜活的注脚。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兰州小吃经济多元化发展,从夜市的风味聚合与规范管理激活经济活力,到传统小吃门店传承老味、筑牢品质根基,再到特色美食突破地域限制,借创新升级与产业链延伸走向更广阔市场,探讨兰州小吃经济“守根”与“创新”间的多元发展路径,为地方特色美食发展提供新思路。
黄河穿城而过,孕育了兰州独特的烟火气息,而小吃正是这份气息最鲜活的载体。从暮色中的夜市霓虹,到街巷里的老店飘香,兰州以美食为笔,描绘着城市活力的新图景。无论是夜经济的蓬勃,还是老味道的传承,都藏着这座城市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发展的探索。我们不妨透过这些藏在街巷里的美味,了解兰州如何以小吃为媒,书写属于自己的活力篇章。
多味汇聚 管理升级旺夜经济
当黄河畔的霞光渐淡,兰州的夜市便醒了。红色的灯笼、各色的霓虹招牌照应着攒动的人群,面香、肉香、甜醅子的清香在人群中流转,谈笑声与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糅成了夜晚兰州十足的烟火气。
“咱们多备点儿货,今天天气好,晚上人一定多。”西固五一夜市摊主王丽一边准备食材,一边对丈夫说。
王丽经营的客家酿是她专程前往福建学来的一道特色美食,玉米笋或者青椒从中间剖开,塞入虾泥或者肉泥,裹上面粉后高温油炸几分钟,迅速锁住食材的鲜味,辅以简单的调料便可以为食客奉上一道美食。
在这条长268米,宽17米的夜市上,密布着130余个小吃、食品、百货饰品摊位,深入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气旺,重复率低。
“我是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网络上看到五一夜市评价很好,今天下课后专门来体验一下。”来自山东的大学生周姿言说,“进入这个夜市给我的感觉就是食品种类很丰富,天南海北的小吃都有,我刚来逛就买了肠粉、油壶喧、烤猪蹄,一个肚子根本不够用。”
据五一夜市负责人苏耀文介绍,2023年7月筹备运营开始,西固区委区、政府及多部门对街面整体规划设计、人员导流、周边停车、道路亮化、餐车标准化布置、街边电路改造、食品用水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五一夜市有序升级改造。同时,五一夜市在前期招商时就会对售卖食品的口味和品质进行严格筛选,提高准入门槛,让食客能品味到更多种类、更好吃的美食。
五一夜市里,有兰州臊子汤、牛奶鸡蛋醪糟、油壶喧等多个种类的本地美食,还有贵阳冰浆、提拉米苏、洋芋筋筋等外地美食。
“目前,五一夜市已按照规划形成了小吃餐饮区、水果区、百货区和休闲娱乐区四大功能板块,各区域协同互补,小吃摊位与饮品摊位、正餐与甜品靠近,刺激连带消费,构建起了高效有序的经营格局。”苏耀文说,“在西固区市场监管局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下,五一夜市已正式施行大宗食品统一采购、设施设备统一购置、餐具统一洗消、从业人员统一管理、餐厨垃圾统一回收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从源头保障经营规范与食品安全。”
老味集结 小吃抱团飘香舌尖
“在这家店,我们爱吃的兰州小吃都能吃到,而且味道不错,我经常和家里人来吃。”年逾六旬的郝阿姨正在舌尖尖传统小吃店和家人吃饭。
步入舌尖尖传统小吃店,吧台旁的一面墙上刻着酿皮、灰豆子、甜醅子、冬果梨等特色小吃的名称,顾客们有序排队等待点餐。
“在我们这个店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兰州小吃都能吃到,这些小吃认可度高,都是本地的名优小吃。”舌尖尖传统小吃店负责人刘欢珍说。
在兰州,面食种类之繁多、味道之美妙,总是超出只听说过兰州牛肉拉面的游客的想象。事实上,夏日午间,凉面、浆水面、酿皮都是兰州人消暑的选择。
“就拿酿皮子来说,它既可以是街巷市井中的风味小吃,也可以是酒宴上的开胃前菜。”刘欢珍说。
“我们有擀面皮、水洗酿皮、高担酿皮、大宽酿皮4种酿皮,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要吃的酿皮,师傅们再调入盐、醋、麻酱、蒜汁,最后淋上秘制油泼辣子,一碗酸辣鲜香的酿皮就制作好了。”刘欢珍说。
记者现场看到,除了酿皮子外,灰豆子点单率同样很高。灰豆子选用颗粒圆润的麻豌豆作为主料,搭配红枣、白糖等食材,再加入兰州特有的蓬灰,能让豌豆迅速煮熟,变得绵软,赋予了灰豆子一种独特的风味。
煮好的灰豆子口感醇厚,浓稠的汤汁,裹着软糯的豌豆,入口即化,既有豆香、碱香,还有红枣的香甜,这种老少皆宜的食物让大家对它喜爱有加。
“最近这几年旅游市场很火,我们身处商圈有很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每一种特色小吃我们都有自己的配方,为了保质保量,现在都是标准化运营,严格把控食材、调料的质量,无论从食材风味以及重量都有具体的要求,确保食品质量稳定。”刘欢珍说,“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市场反馈,进行新的尝试,让散落街头的兰州味道‘抱团出道’。”
小味聚能 烟火气中育活力
从五一夜市的多元风味汇聚,到舌尖尖小吃店的老味集中呈现,兰州小吃正以小而美的姿态,悄然释放着打动人心的大能量。这种能量,藏在夜市摊主忙碌的身影里,裹在小吃店飘出的香气中,更落在每一位食客满足的笑容里,成为城市烟火气的生动注脚。
无论是夜市里天南海北的风味碰撞,还是小吃店里地道老味的集中呈现,它们既保留了美食的本真味道,又通过科学管理、模式创新,让烟火气更可持续、更有吸引力。
随着夜经济与小吃经济的持续发力,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地道美味,不仅承载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幸福感,也成为了游客感知兰州文化、爱上这座城市的重要纽带,让“兰州味道”在带动地方消费增长的同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观澜新闻 记者 肖洁
见习记者 王文嘉 魏佳贝 文/图/视频
编辑丨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