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字“葡萄酒”一搜,经常能看到众多高度数葡萄酒映入眼帘。15度、16度甚至18度的葡萄酒层出不穷,高酒精度被主播用来和深凹槽、重型瓶并列,成为重要的卖点。但这真的能代表这是一款好酒吗?
在一款高酒精度葡萄酒的销售页面上,“高度数”已经被直接写在了名称中。18度的噱头不仅出现在商品名称中,还出现在酒瓶上——印有巨大的“18”数字的装饰物,被挂在酒脖上,好像生怕大家看不见这个元素一般。
在视频中,卖家说这是一款原瓶原装法国进口、AOP产区,18度750毫升,3公分深凹槽的葡萄酒。而且,这款葡萄酒的价格也十分低廉,仅99元6瓶。
类似的葡萄酒在某音不止这一件。当小乐查看这款葡萄酒的时候,发现“猜你喜欢”一栏推荐了另一款“18度AOP级別某正常干红葡萄酒”,虽然不是同一款产品,但是同样的低价,都是99元6瓶。
用酒精度作为卖点的商家,在互联网平台数不胜数。除了18度,还能看到16.5度的澳洲干红,16度的法国进口红酒,而“智利原瓶15.2度进口红酒”、“15度法国原瓶”、“17度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18度澳大利亚进口红酒”等字样也无处不在。卖家们都把高度数写在产品名中,看得出这是一个利于销售的卖点。
为何高度数葡萄酒总是成为卖点,这还要从中国消费者的饮酒习惯说起。众所周知,由于白酒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偏向于饮用高度酒的市场,尽管许多都市白领基于时尚、优雅等理由开始饮用葡萄酒,但很多人依然觉得,酒精度高一点点的,喝起来更浓郁、更好喝。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让我们来看看葡萄酒的高酒精度是如何形成的。资料显示,葡萄酒的酒精度主要由葡萄中可发酵糖含量决定,也就是说,葡萄含糖越多,潜在酒精越高。
因此,在一些更温暖的产区或者年份葡萄更易累积高糖,因而潜在酒精低。气候变暖已被证明推动葡萄糖增高,导致酒精度上升。
酒精度的高低也与葡萄品种存在关联。不同品种在相同气候下累糖能力不同,如歌海娜与西拉常常相对更高。
人为干预也可以提升葡萄酒的酒精度。资料显示,包括对酵母的选择、发酵的管理,以及对葡萄进行晚收或者晾晒,以增加其含糖量,进而让葡萄酒可以从中获取更高的酒精度。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酒进行自然发酵,其酒精度数是有天花板的。据宁夏的酿酒师邓钟翔介绍称:“自然发酵的葡萄酒是可以达到16度的,但18度直接发酵是达不到的。”
也就是说,市面上的所谓18度葡萄酒,要么采用了酒精进行了加烈,要么实际度数可能并没有那么高。
酒精度高出2-3度的葡萄酒真的好喝吗?相关研究表明,葡萄酒度数高的确可以为葡萄酒带来更加厚重的酒体,入口后酒精度也可以让口腔变得更暖。酒精有助于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一定量的酒精能把香气分子带到空气中,从而使香气更丰富,饮用起来也更加甜美。
但是,酒中的酸、单宁、残糖都能够与酒精共同影响平衡。如果酸度高,果味丰富,则酒精高时也能表现平衡好。反之,如果酸、果味、单宁结构薄,酒精度高反而可能暴露出结构弱点,给人酒精味道重、饮用起来不平衡的不悦感。也就是说,酒精度高的酒要好喝,需要多重因素相辅相成才可以。
由此可见,高酒精度葡萄酒绝不代表好酒,在葡萄酒世界里,有许多好酒拥有高酒精度,但同样有许多好酒的酒精度并不高。
比如一些名庄的大酒,其酒精度也仅仅12-13度左右,但喝起来绝对不会感到单薄、而是平衡、优雅、果香馥郁,不高的酒精度绝对不妨碍它好喝。
酒体轻盈的低酒精度葡萄酒,在这些年来反而成为了专业玩家追逐的风格,譬如勃艮第、新西兰都广泛种植的黑皮诺,如今深受爱好者喜欢,同时还可以卖出一个高价钱!
高酒精度成为葡萄酒的一个优势与卖点,是中国这个不成熟葡萄酒市场一个美丽的误解,但部分大众消费者这个不科学的爱好却被某些商家利用,作为卖点,甚至跟“重型瓶、深凹槽”一同变成了好酒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欧美市场由于环保,大家早就追求轻量化瓶型,甚至易拉罐瓶型了。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消费者一定要相信,99元6瓶的15度葡萄酒,口感大概率不会好到哪去,而那些酒精度高达18度的葡萄酒,则更是令人怀疑。
本文中部分图片源自un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