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宁波,老巷里的灯笼刚亮起暖黄的光,王阿婆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糯米的清香。陶盆里,雪白的糯米面团被揉得光滑细腻,旁边的瓷碗中,黑芝麻馅泛着油亮的光泽,阿婆左手托着面团,右手舀起馅料,轻轻一捏一搓,一颗圆滚滚的汤圆便落在撒满糯米粉的竹筛上。对宁波人来说,汤圆不是普通的甜点,而是冬至、元宵的 “团圆符号”,是童年记忆里的甜蜜滋味,更是江南饮食文化中 “温润软糯” 的经典代表。
一、糯米里的千年团圆:宁波汤圆的历史溯源
宁波汤圆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据《四明山志》记载,当时宁波民间就有 “冬至吃汤圆” 的习俗,称为 “冬至圆”,寓意 “团圆美满”。最初的汤圆馅料简单,多为豆沙或芝麻,用糯米粉包裹后煮食,是百姓冬日里的暖心食物。到了明代,宁波汤圆的制作工艺逐渐精细,馅料中加入了猪油,让口感更加香糯,《明宫史》中曾提及 “宁波糯米汤圆,以猪油芝麻为馅,软糯香甜,宫中亦喜食之”,可见当时宁波汤圆已声名远播。
清代是宁波汤圆的发展黄金期。随着宁波商帮的崛起,宁波汤圆从家庭餐桌走向全国,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专门售卖宁波汤圆的店铺。据《鄞县通志》记载,清末宁波城内的 “缸鸭狗” 汤圆店(创立于 1926 年),凭借 “皮薄馅足、软糯香甜” 的特点,成为宁波汤圆的标志性品牌,至今仍是宁波人心中的 “老字号”。
如今,宁波汤圆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宁波人的节庆美食,更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江南甜点。每到冬至、元宵,超市里的宁波汤圆礼盒总是供不应求,街头的汤圆店也排起长队 —— 对中国人来说,一碗热腾腾的宁波汤圆,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 “团圆” 的象征。
二、软糯香甜:宁波汤圆的工艺密码
宁波汤圆的精髓,在于 “皮要糯、馅要香、煮要透”。看似简单的一颗汤圆,从糯米粉的选择到馅料的调制,再到手工搓制,每一步都暗藏讲究,稍有差池,便会失去那股独有的江南温润味。
(一)食材选择:香甜的基础
1. 糯米粉:汤圆的 “外衣”
糯米粉是宁波汤圆的核心,必须选用宁波本地的 “晚糯米” 磨制而成。这种糯米颗粒饱满、黏性强,磨出的糯米粉细腻光滑,煮出的汤圆外皮软糯却不粘牙。“选糯米粉有诀窍,要选颜色雪白、无杂质的,用手指捻一点,能感受到细腻的质感。” 王阿婆一边揉面团一边说,“最好是现磨的糯米粉,新鲜度高,黏性更好,要是用陈粉,汤圆容易煮烂。”
制作面团时,糯米粉与温水的比例要精准,一般按 10:6 的比例混合。温水要慢慢加,边加边用筷子搅拌,形成絮状后再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面团不能太硬,否则汤圆皮会干硬;也不能太软,否则搓的时候容易变形。” 王阿婆解释道,“揉好的面团要盖上湿布醒发 20 分钟,让糯米粉充分吸收水分,这样后续搓制时更不易开裂。”
2. 馅料:汤圆的 “灵魂”
宁波汤圆最经典的馅料是 “猪油黑芝麻馅”,讲究 “香、甜、油润”。食材需准备黑芝麻、猪油、白砂糖、糯米粉(少许,用于增稠)。黑芝麻要选用颗粒饱满的新芝麻,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炒,炒至表皮微黄、香味四溢,然后放入石臼中捣成细腻的芝麻粉。“炒芝麻时火候要小,避免炒糊,否则会有苦味;捣芝麻粉时要耐心,越细越香。” 王阿婆说。
馅料调制是关键:将芝麻粉、白砂糖按 2:1 的比例混合,加入融化的猪油(猪油与芝麻粉的比例约 1:3),再加入少许糯米粉,顺时针搅拌均匀。“猪油一定要用新鲜的猪板油熬制,香味更浓;糯米粉的作用是让馅料更紧实,避免煮的时候漏馅。” 王阿婆提醒,“馅料要揉成小团,每个约 10 克,大小均匀,这样包的时候更容易掌握分量。”
除了经典的猪油黑芝麻馅,宁波汤圆还有豆沙馅、花生馅等品种。豆沙馅选用本地红豆,煮烂后去皮捣成泥,加入白砂糖和猪油调制;花生馅则将花生炒香后去皮碾碎,混合白砂糖和猪油 —— 无论哪种馅料,都离不开 “猪油增香” 的核心,这是宁波汤圆香糯口感的关键。
(二)制作步骤:手工与耐心的结合
1. 搓汤圆:圆圆满满的讲究
搓汤圆是宁波汤圆的 “仪式感” 环节。首先将醒发好的糯米面团分成小剂子,每个约 15 克,用手掌揉成光滑的小圆球。然后将小圆球放在手心,用拇指轻轻按压,捏出一个 “小窝”,注意不要捏破,窝的深度要适中,能容纳馅料即可。
接着放入一颗馅料(10 克左右),用手指慢慢将 “小窝” 的边缘向上收拢,包裹住馅料,然后用双手轻轻揉搓,让汤圆恢复圆形,确保外皮均匀,没有裂痕。“搓汤圆时力度要轻,否则容易把皮搓破,馅料漏出来。” 王阿婆演示着,“每个汤圆都要搓得圆滚滚的,寓意‘团圆’,大小也要一致,煮的时候受热均匀。”
搓好的汤圆要放在撒有干糯米粉的竹筛上,避免粘连,同时盖上湿布,防止表面变干。“一次不要搓太多,煮多少搓多少,新鲜的汤圆煮出来口感最好。” 王阿婆说。
2. 煮汤圆:火候与时间的把控
煮宁波汤圆的水要多,水烧开后,放入少许盐(防止汤圆粘连),然后将汤圆轻轻放入锅中。“放汤圆时要小心,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汤圆破裂。” 王阿婆说,“汤圆下锅后要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沉底粘锅。”
水再次烧开后,汤圆会慢慢浮起来,此时要转小火,加入一碗凉水(称为 “点水”),继续煮。等水再次烧开,汤圆会变得更加饱满,再点一次凉水,煮至汤圆完全浮起、表皮透亮,就可以捞出食用了。“一般点两次水即可,煮太久会让汤圆皮变烂,馅料漏出来;煮太生则外皮硬,馅料没熟透。” 王阿婆解释道。
刚煮好的宁波汤圆,外皮雪白透亮,咬一口,软糯的糯米皮裹着香甜的黑芝麻馅,猪油的香气在口中散开,甜而不腻,暖到心底 —— 这便是宁波人记忆里的 “团圆味”。
三、宁波人的汤圆生活:从节庆到日常
宁波汤圆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宁波人生活的一部分,它藏在冬至的餐桌、元宵的灯会,还有日常的早餐里,见证着宁波人的团圆与温情。
(一)节庆里的 “团圆符号”
对宁波人来说,冬至吃汤圆是雷打不动的习俗。“冬至大如年”,每到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汤圆,聊着家常,寓意 “冬至吃圆,团团圆圆”。王阿婆说:“小时候,冬至早上妈妈会煮一碗汤圆,每个孩子都要吃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吃完汤圆,就代表又长了一岁。”
元宵节时,宁波的汤圆更是不可或缺。街头的灯会旁,总会有卖汤圆的小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配上热闹的花灯,成为元宵节最温馨的场景。很多宁波家庭还会自己做 “彩色汤圆”,在糯米粉中加入菠菜汁、胡萝卜汁,做成绿色、红色的汤圆,既好看又健康,孩子们尤其喜欢。
(二)日常里的 “暖心甜点”
除了节庆,宁波汤圆也是宁波人日常的 “暖心甜点”。清晨的早餐铺里,一碗汤圆配一碟咸菜,是很多宁波人的早餐选择;午后的茶馆里,一壶清茶配几颗汤圆,是悠闲的下午茶;深夜的厨房里,加班回家的人煮一碗汤圆,就能驱散一天的疲惫。
“缸鸭狗” 作为宁波汤圆的老字号,如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每天清晨,店里的师傅们就开始揉面团、调馅料、搓汤圆,食客们坐在木质的桌椅上,等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上桌。“很多老顾客从小就吃我们家的汤圆,现在带着孩子来吃,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店员笑着说。
(三)走向全国的 “江南味道”
随着交通和物流的发展,宁波汤圆早已走出宁波,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甜点。超市里的速冻宁波汤圆,方便快捷,让没时间手工制作的人也能尝到这份香甜;各地的江南菜馆里,宁波汤圆也是餐后甜点的热门选择,很多北方游客第一次吃,就被它的软糯香甜所征服。
如今,宁波汤圆也在不断创新。一些品牌推出了 “低糖汤圆”“木糖醇汤圆”,满足健康饮食的需求;还有的餐馆推出了 “汤圆甜品”,将汤圆与牛奶、水果搭配,做成汤圆捞、汤圆冰沙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但无论如何创新,宁波汤圆的 “核心” 始终未变 —— 是软糯的糯米皮,是香甜的馅料,还有那份藏在食物里的 “团圆” 寓意。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宁波,一定要在冬至或元宵,尝一尝手工制作的宁波汤圆。坐在老巷的茶馆里,看着窗外的江南烟雨,吃一口热腾腾的汤圆,感受着糯米的软糯、馅料的香甜,你会明白,为什么宁波人对汤圆如此偏爱 —— 因为这颗小小的汤圆里,有江南的温润,有家庭的团圆,还有那最真实的生活甜蜜。
上一篇:吕宇峰传承手工打糕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