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烘焙工坊里,吕文扬紧盯着烘焙机的温度显示屏,鼻尖捕捉着空气中咖啡豆的香气变化。当浅棕色的豆子发出清脆的“二爆”声,他迅速按下冷却键——这是他为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豆调试的第23版烘焙曲线,只为呈现那抹独特的柑橘与茉莉花香亚博。作为痴迷咖啡风味的烘焙师,他以实验室般的严谨与艺术家般的敏感,在烘焙台上与时间、温度博弈,探寻每一粒咖啡豆的风味极致。
吕文扬与咖啡烘焙的结缘,始于一次跨国咖啡品鉴会。当他喝下一杯肯尼亚AA咖啡,那层次丰富的黑醋栗与焦糖风味让他震撼:“原来咖啡豆能像葡萄酒一样,承载着产地的风土密码。”从那时起,他便一头扎进咖啡烘焙的世界。起初,他在自家阳台用小型烘焙机尝试,却屡屡失败——要么烘焙过度导致焦苦味掩盖了果酸,要么火候不足让豆子带着生涩感。为了掌握核心技艺,他专程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的咖啡庄园学习,跟着当地烘焙师蹲守在种植园,了解海拔、土壤、处理法对咖啡豆风味的影响,回来后又花费半年时间,系统研究不同产地豆子的烘焙特性,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温度、时间与风味对应数据。
追求风味极致的道路上,吕文扬有着近乎偏执的严谨。他建立了“咖啡风味数据库”,为每一批咖啡豆标注产地、海拔、处理法等信息,再通过上百次烘焙试验,绘制出专属的风味曲线。针对不同品种的豆子,他创新采用“分段式烘焙法”:对于高海拔的耶加雪菲,他用低温慢烘突出其明亮的果酸;对于深烘焙的苏门答腊曼特宁,则采用中温快烘锁住浓郁的巧克力与草本香气。为了精准控制烘焙过程中的水分流失与风味物质转化,他还自主改装了烘焙机,加装了实时香气采集装置,通过分析香气成分调整烘焙参数。有一次,为了还原一款罕见的巴拿马瑰夏的花香风味,他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小时,反复调试烘焙曲线,最终让那缕清澈的茉莉香完美呈现。
在探索风味的同时,吕文扬还致力于让更多人感受咖啡的魅力。他开设了“风味实验室”主题咖啡馆,推出“单一产地咖啡盲测”活动,让顾客通过品鉴不同产地的咖啡,感受风土带来的风味差异;定期举办烘焙 workshops,从生豆筛选到烘焙实操,手把手教咖啡爱好者制作专属风味的咖啡豆;他还与本地农场合作,将咖啡渣制成有机肥料,用于种植香草,实现咖啡产业链的绿色循环。不少顾客说:“在文扬的咖啡馆,喝到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场关于风味的探险。”
如今,吕文扬的烘焙作品已多次在国际咖啡赛事中获奖,他烘焙的咖啡豆更是成为不少高端咖啡馆的指定用豆。但他并未止步,近期又开始研究“微批次烘焙”,针对小众产地的稀有咖啡豆,进行小批量精细化烘焙,让更多冷门却风味独特的咖啡豆走进大众视野。
“每一粒咖啡豆都有它最完美的风味状态亚博,我的使命就是找到它。”吕文扬捧着刚烘焙好的咖啡豆,看着它们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眼中满是热爱。在他的烘焙台上,温度与时间的碰撞从未停止,而那些被解锁的极致风味,正化作一杯杯醇香的咖啡,让更多人感受到咖啡世界的深邃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