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点外卖,商家送了一小碗鸡蛋羹。橙黄、光滑、像布丁,挖一勺,入口“滋溜”就滑进喉咙。我盯着空塑料碗,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蒸的那碗——总有蜂窝,边缘一圈小气泡,咸淡靠她随手一抖。她常把第一口吹凉,递到我嘴边:“尝尝,这次有没有进步?”2.新闻说,这种外卖送的蛋羹,八成是预制浓缩液。7块钱一袋,能冲8碗,合5毛一碗。保质期一年,-18℃冻着,钠含量顶一天半的盐。我算了算,我妈那两颗鸡蛋1块4,水电煤气加一起,成本贵一倍,还总翻车。可我还是想回家吃她那一口。
3.评论区里吵翻了:“连鸡蛋羹都要预制,还有良心吗?”“几分钟的事,至于省这点时间?”也有餐饮老板诉苦:“鸡蛋涨到6块一斤,厨师难请,预制液至少不涨价、不出错。”我两边都理解,心里却空落落的——原来我们吵的不是蛋羹,是那份“被糊弄”的委屈。4.想起第一次给女友做饭,我信誓旦旦要蒸蛋。结果水放少了,出锅像月球表面。她拿勺子刮着吃,一边笑:“没事, crater(陨石坑)也营养。”那碗失败品,她全吃完。后来我们分手,她搬走后留下一口小蒸锅,我至今没再用。今晚忽然想试试,才发现连打鸡蛋的手势都忘了。5.预制液没毛病,它救活了外卖店,也让加班狗快速吃上一口热乎。只是它太“完美”了——颜色、咸度、弹性,像复制粘贴。生活一旦连鸡蛋羹都标准化,人就少了一个原谅自己的机会。我妈可以蒸糊,我可以蒸老,女朋友可以边吃边吐槽,这些“差错”才是家的味道。
6.专家说:钠超标、蛋白低,别多吃。我认,也听。可更扎心的是——当我把预制蛋羹拍照发给老妈,她回:“看着就滑,你哪儿学得这么好?”我盯着屏幕,半天打不出字。原来长大,就是把小时候嫌弃的“蜂窝”,变成现在学不会的“手艺”。7.明天周末,我去菜市场买4颗鸡蛋,1.8元一颗,贵就贵吧。加水时故意不量,撇沫子也偷懒,蒸出来肯定还有蜂窝。我要拍照片发给我妈:“这次又糊了。”她一定会回:“没事,吃着香。”那一碗不值5毛,却让我重新做回她的小孩。8.所以,别急着把预制蛋羹一棍子打死。它替我们省时间,也提醒我们:“想谁了,就自己去打两颗蛋,别怕蒸老。”生活可以复制,爱不会。那一点咸淡不均、那一口蜂窝气泡,才是我们想留住的——人间烟火,和妈妈的“失手”。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