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金炎】“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俗语,生动道出了酸汤在当地饮食中不可替代的灵魂地位。
9月17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的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苗苗食品”)。一幢银白色外观的新厂房简约而气派,生产车间内,红辣椒、木姜子、毛辣果等原料正在被清洗、榨汁,各类设备全速运转,工序衔接有条不紊。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袋袋酸汤火锅底料产品源源不断下线。
如今,苗苗食品与台江县政府正通力合作,从产业顶层设计、企业资源导入、品牌渠道打造与技术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发力,推动酸汤产业化迈上新台阶,让这项非遗美食焕发新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政企研协同发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新标杆
自2021年12月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便深入台江县开展科技帮扶。2024年,锅圈食品与该研究所携手成立苗苗食品,成为台江县首个成功落地的产业实践项目。
2025年1月,聚焦“酸汤+N”产业的现代化工厂——苗苗食品正式竣工。厂房与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一期年产能可达1.2万吨。该生产线的投产,为台江县注入了崭新的产业活力,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最直观的成效体现在农民收入的提升。
2025年5月,在台江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苗苗食品与县级平台企业签署保底收购协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帮助农户在酸汤产业链中实现稳定增收。
“过去农民种辣椒,3亩地只敢种1亩,主要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了稳定销路,大家都愿意多种。”革一镇分管农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订单式种植”让农户“种有所销、销有所得”,彻底打消了销售顾虑。
据了解,在上游原料端,苗苗食品已与全县9个乡镇(街道)的农户签订西红柿、辣椒、生姜、大蒜等原料采购协议,覆盖常年种植面积21000余亩。此外,还争取衔接资金建设酸汤原料种植基地2600余亩,其中包括900余亩示范种植基地,覆盖超5000户农户,不仅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实现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
苗苗食品的落地投产也持续带动了当地就业。
目前,工厂已吸纳台盘周边村镇劳动力70余人。除直接岗位外,苗苗食品还通过原料采购等方式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季节性就业。作为核心原料供应地的革一镇,在种植、管护、采摘高峰期,辣椒基地日均用工可达30人,人均日劳务费120元,带动季节性就业超2000人次,帮助4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5000元以上。
科技赋能非遗风味,标准化引领产业升级
这碗承载“非遗”技艺的酸汤能够从苗乡走向全国,关键在于发酵技术的突破。
“我们从26份农家酸汤样本中分离出700多株菌株,以pH、酸度、风味、营养、功能与安全等指标作为评价体系,历经三个月筛选出优势发酵菌种,最终确定2个菌种并开发出三代复合菌剂。”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李淑英介绍。通过驯化优势菌群,苗苗食品酸汤可以在还原传统苗家风味的基础上,将发酵周期从传统的3—6个月缩短至7天,并彻底祛除了潜在致病菌,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除此之外,苗苗食品还建设了定制化的现代酸汤生产线,实现标准化、高品质量产。
在生产环节,采用药品级不锈钢发酵设备,配合动态监测系统,以确保洁净稳定的发酵环境、对关键指标的实时追踪与精准调控,实现数值化可控发酵。在包装阶段,依托无菌灌装和82℃—85℃热灌装工艺,产品可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获得更长保质期,最终达成零添加、快节奏、标准化量产。
目前,苗苗食品推出的酸汤产品包括供应锅圈食汇的“贵州苗家红酸汤”,以及自有线上品牌“黔桂人”和线下品牌“秘山冲”。依托锅圈全国19座数字化中央仓及超万家门店,苗苗食品生产的产品正从贵州走向全国。
值得关注的是,苗苗食品的产业实践是锅圈“三二一产联动”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锅圈以消费数据驱动生产,将门店销售实时反馈至工厂,工厂以订单农业引导农户定向种植,从而实现三产带动二产、二产促进一产的良性循环。
从深山苗乡到全国市场,从非遗技艺到标准化生产,这碗酸汤不仅飘散出浓郁的“贵州酸香”,更探索出一条以政企研联动为基石、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随着“酸汤+N”产业链持续深化,苗苗食品将继续以科技守护传统风味,以产业反哺农业,让苗家酸汤飘香更远。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上一篇:惊!奶茶原料半壁江山来自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