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甘薯太牛了,真甜”“这么多种枸杞呀,个大饱满”“鱼子酱酸奶,好稀奇好好吃!”为迎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和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20日,一场以“2025科技创造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热闹开张。活动现场,“科技+成果”串联起农业科普、成果展示、产品展销等丰富多元的农业科技体验,让高精特新农业科技成果走进百姓生活。
一大早,成果展示区就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打卡。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本次活动集结了来自全国9家省市农业(林)科学院的“王炸”科技成果,涵盖“苏农科”系列与省内绿色优质农产品企业的特色精品。
“第一次尝鱼子酱酸奶,口味很特别但真的好吃,真是大开眼界!”市民高女士兴奋地分享道。她口中的鱼子酱,正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带来的重点成果之一。该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林珏介绍,依托二郎山脚下的雪水养殖环境和早期性别鉴定等核心技术,雌鱼怀卵量提升了10%。如今,该所研发并转化的鱼子酱产品已占全球销量和产量的14%。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展位,五种各具特色的枸杞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品尝。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枸杞栽培与良种快繁研究室主任王亚军表示,该所依托宁夏枸杞的资源优势,集成优化新品种、新技术与新装备,实现资源与技术共享,创新推广机制,助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赋能,从种质资源、品种选育到生态种植和深加工,全方位挖掘枸杞价值。“我们推出的新品种果大、易采摘,在保持枸杞核心成分不降低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采摘用工难题。”王亚军自豪地说,“以往一个工人一天最多采70-80斤,现在一天能采200多斤。”
而江苏省农科院专业所和农区所的展陈摊位更是“有颜有料”:香味扑鼻的南粳系列米饭、形形色色的外来入侵生物标本展、散发自然清香的柠檬草香包、环境友好的系列新型肥料、方便快捷的农产品快速检测、肉质鲜嫩的风味烧鸡、软糯香甜的甘薯“周边”、迷你可口的西瓜、营养健康的大麦茶、四青作物和扬麦系列产品……每一件展品都是从实验室走向农业产业的生动实践。
提到南粳系列,许多市民并不陌生。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杨杰介绍,该系列因其“产量高、口感好、抗病强”广受欢迎,年推广面积已占江苏省粳稻总面积逾1200万亩,达三分之一。除了经典的南粳46、南粳9108,新一代南粳5718、南粳9308也表现亮眼。其中南粳5718通过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我们不仅追求好吃,也在推进营养健康型大米研发,比如低升糖指数(GI)大米。”
玉米、毛豆、蚕豆……江苏省农科院沿江地区农科所所长王顺翔表示,此次带来的产品也是诚意满满。例如苏玉糯系列鲜食玉米口感更糯更软、甜度更符合健康需求,果型适中,更适合鲜食和家庭烹饪。
活动现场,来自南京多家中小学和扬子晚报小记者等多批研学团,以及上万名市民共同参与。“干货满满”的科普展板区成了大家的打卡点。这些展板用可视化的“语言”,破解了深奥的农科“密码”,将省农科院聚焦专业领域的深耕突破和立足区域特色的精准服务娓娓道来,让市民一眼看懂各科研团队的“拿手绝活”。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黄俊表示,在全国首个科普月,该院以“科技创造健康生活”为主题举办了此次开放日活动,旨在让市民“沉浸式”体验农业科技创新之旅,畅游于趣味科普与绿色优质农产品之间,亲身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健康生活。这场融合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农科盛宴,不仅拉近了市民与农业科技的距离,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 杨春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