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编者按 一碗面,承载一方风土人情。2025“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聊城赛区——“面面”俱到·山东面条争霸赛暨大聊之城金秋美食周将于9月25日至9月28日举行,聊城的面条故事抢先登场。《聊城晚报》今日起推出“聊城馔记·一‘面’之缘”专栏,探寻聊城特色面条背后的制作技艺与人文故事,与您共赴一场舌尖上的聊城之约。
2025年9月25日《聊城晚报》4版
临清运河味 匠心捶鸡面
山东临清,因运河而兴。得益于大运河漕运发达,临清经济社会繁荣500余年,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明清时期,临清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流动人口聚集,在南北菜系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运河饮食文化中所特有的“临清味道”。
临清捶鸡面
捶鸡面,是临清的地方美食,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晨食阳春面,午食什香面,晚食捶鸡面。”可见捶鸡面这一传统美食在临清人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临清捶鸡面的精髓在于“吃鸡不见鸡,叫面不是面”。小小的一碗面,晶莹透亮,整碗面中寻觅不到一块鸡肉,却饱含着浓郁的鸡肉鲜香;碗中之物看似面条,吃起来又不同于面条——这是由鸡肉精心捶制而成,口感筋道爽滑,别具一格。这道看似简约的美食,背后蕴藏着繁复的匠心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将整鸡捶碎,秋油、酒煮之。南京高南昌太守家制之最精。”此处的“捶鸡”虽然和现代捶鸡面的形态有所不同,但核心工艺“捶打”已成型,印证捶制鸡肉的技法在清代已存在。
捶鸡面成名于临清一家名为“伊林居饭庄”的老店,该店有着数十年历史,其制作技艺曾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推介,并荣获多项荣誉。捶鸡面制作过程极其复杂,需经过取肉、斩茸、腌制、成团、捶打、切条、吊汤等多道工序,耗时至少三小时,堪称“慢工出细活”的典范。
制作捶鸡面,选材是关键。必须选用当地散养的土鸡,公鸡需健壮,要红冠黑爪打鸣报晓的,取其最鲜嫩的鸡胸肉;母鸡则要选肥硕的走地老母鸡,用以熬制高汤。处理鸡胸肉尤为精细,需仔细剔除筋膜,用刀背反复斩剁成细腻均匀的肉茸,再加入蛋清和匀,腌制入味。接着,将腌制好的肉泥与绿豆淀粉充分揉拌均匀,并按压成团,再用特制的擀面杖或工具,将肉团反复捶擀成薄如纸张的面片。这一步骤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口感是否足够筋道爽滑。最后,将薄面片切成形似面条的细条状,起锅烧水,待水沸腾后将其下入锅中煮熟,而后捞出放入凉水中冷却。
临清捶鸡面
吊汤同样讲究。将选好的老母鸡与香料一起置入锅中,小火长时间清炖,熬出颜色清亮、鲜香扑鼻的鲜美鸡汤。把已经炖好的热鸡汤淋入面碗中,最后再放入黄瓜、香菇、西红柿片等作为点缀,一碗捶鸡面就大功告成了。做好的捶鸡面色香味俱全,面薄似纸、白如脂玉,鸡汤鲜美,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陆深在《江东竹枝词》中写道:“嫩白鲜羹玉面条。”捶鸡面的鲜美,远超诗句的描绘。它不仅是临清人餐桌上的至味,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临清人对食材的尊重、对传统工艺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目前,临清捶鸡面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临清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碗面,承载着临清人的智慧与匠心,也铭刻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味觉记忆。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但请第三方转载上述内容时,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