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筋若游丝;酸辣鲜香,一口入魂。”这说的,正是陕西臊子面。它不只是面,更是关中人家红白喜事的第一声问候,是黄土地千年不息的烟火气。
臊子面源自唐代“长命面”,诗人刘禹锡“举箸食汤饼”的雅兴,苏东坡“剩欲去为汤饼客”的佳句,都为它写下注脚。相传岐山有位巧媳妇以手擀面款待宾客,面薄筋光、汤酸辣香,众人惊呼“嫂子面”!因须浇臊子,遂成“臊子面”,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陕西人总结臊子面: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手擀面条,薄能透光,口感筋道弹牙,入口滑顺;汤要滚烫,面只一口,浮油封热,数九寒天也不凉。底菜与漂菜“五色”齐全:红萝卜红、黄花菜黄、豆腐白、鸡蛋金、木耳黑,再撒翠绿的韭菜末,视觉与味觉同频,寓意生活多姿多彩。
在关中,满月、寿宴、嫁娶、乔迁,头一顿必是臊子面。宾客随到随下,一碗接一碗,谓之“流水席”。面少汤多,寓意“长长久久”;酸辣醒神,象征“喜气洋洋”。吃的不止是面,更是人情与礼仪。
酸得开胃,辣得过瘾,香得入心,光得照眼,筋得弹牙——九味调和,千面人生。下一口,是周礼秦风的回响;下一碗,是关中儿女的盛情。来陕西,不吃臊子面,不算到长安!
下一篇:油浸小番茄火了!专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