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 祝福祖国
2025 NATIONAL DAY
中秋佳节 花好月圆
Mid- Autumn Festival
2025年的9月中下旬,我去了一趟延安。感受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之余,也找寻延安的本土美味。导游推荐了李大妈月饼,正好也将临近中秋,我就在下午6点去了,排队半个小时,和当地人“抢夺”了一把。
李大妈月饼
延安·二道街
这家店门脸不大,就一个开间,现场烤制;月饼品种不多,就三种——五仁、枣泥、豆沙,分成两种皮——酥皮和脆皮。前面的人都三四十个的买,轮到我,只剩五仁馅的。我没时间等,就要了十五个。制饼师傅把略微破口的枣泥月饼、豆沙月饼很大方的整个给剩下没买到的人品尝,我也要了一个。枣泥真的很香,入口微微的苦,回口是大枣特有的香甜;豆沙很细;五仁的没有放北方传统的青红丝,就是实打实的果仁和糖,不算很甜,果仁很多。现烤的酥皮真的很酥,一碰就碎开,入口有层层叠叠的油润感,却并不会感到很油腻;脆皮的质感较硬,但是却更合我的口味,细细咀嚼,面香味和油香味更突出。我问了问当地人,他们也经常排队来买,也经常买不上;再问了问制饼师傅,他们没有分店,绝无二家。
国庆、中秋快乐
月饼这种食品,其实不算多么有技术含量;仔细想想,很多传统食品都是如此;但是技术简单,不代表可以省略步骤;用料平实,不代表可以省工减料。要照我说,这个没什么秘诀,任何品牌的爆火,根基一定是产品本身。李大妈月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老味道”与“真材实料”
它主打传统手工工艺,用料实在,口味经典。在充斥着各种创新、昂贵甚至华而不实的月饼市场中,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恰恰击中了很多消费者的痛点,勾起了人们对过去那种单纯、真挚味道的怀念。
加上李大妈月饼价格亲民,让普通老百姓觉得“值”,符合大众消费观。此外,革命圣地光环也对它有加持。但是为什么别的“大妈”不行?是因为“延安”二字本身虽然是一个巨大的IP,但它代表的是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精神。李大妈月饼用料实在、价格合理、包装简单(自己吃就是用塑料袋,送亲戚就是传统纸包装,再正式一点装个红色纸盒),无形中被赋予了“朴实”的文化内涵,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盒月饼,也是一种对革命圣地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这种情感放大了说,可以说也是一种乡土情怀的回归:在工业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对乡土、对传统手工的怀念和向往。李大妈月饼恰好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载体,它代表了一种“慢生活”和“匠心精神”。
中秋佳节 花好月圆
既然提到了“IP”,我想,李大妈月饼的排队购买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朴素”对“奢华”的胜利,是“真实”对“包装”的回应,是当代消费者用脚投票,对真诚、实在、回归本质的消费理念的集体追寻;更是一个“流量时代”反流量的样本。
流量本质上是什么?是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流量本质上是人类注意力的汇聚,是时间的货币化。流量本身没有善恶属性,它像水、像电、像火,是一种工具和能源。它的价值取决于被谁所用、用于何处、如何利用。那么,为什么消费者开始反感某些流量呢?因为某些操纵之下,“流量”出现了目的异化——将获取流量作为最终目的,为了流量而流量。一切内容创作和商业行为都扭曲为“蹭热点”、“博眼球”。结果就导致了内容低俗化、同质化,没有一定的考证,没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只有情绪发泄,甚至还滋生“审丑文化”,更甚则践踏道德和法律底线(如摆拍造假、消费苦难)。如果李大妈月饼只追求流量,就可能扩大生产而牺牲品质,就可能虚假雇佣排队,那么最终都只会昙花一现;与之相反,现实中的李大妈月饼,稳扎稳打,致力于“沉淀信任”,而非“追逐热点”,也不“随波逐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流量是新时代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上,有人种下罂粟,快速收割,谋求暴利,最终荒芜;有人种下果树,悉心栽培,终年硕果累累。选择一个可持续的、能创造真实价值的“种树”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