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买咖啡,你会想去哪儿?上海、云南还是海南?
湘伴君给你一个新选择:长沙县。
9月29日,2025首届星沙—非洲咖啡嘉年华活动在长沙县浓香启幕。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咖啡豆跨越山海,汇聚于此,共同追逐一个产值亿万的“大咖”梦想。
2025首届星沙—非洲咖啡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图源:掌上星沙
论生产,长沙县不产一粒咖啡豆;论贸易,长沙县不沿边、不靠海。一贯以工业见长的中西部第一县如何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小豆”,成就一个产业的“大咖”之位?
“力量之都”,
凭何为非洲咖啡“增香烘焙”
这一切,要从今年初湖南“新春第一会”招商引资座谈会上的一段重要讨论说起。
湖南坐拥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若能以此做好文章,结合长沙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直飞非洲的航线优势,完全有可能将非洲等地的咖啡贸易集中到湖南,并以此做好咖啡这条产业链。
顺着这个思路,很快,长沙市就将咖啡产业发展的战略棋子,精准落在了长沙县。
看似跟咖啡不搭边的长沙县,实则有诸多优势:
看平台优势。长沙县坐拥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两大国家级平台,并叠加自贸试验区、经开区、会展区、临空区、综保区“五区”平台。
借助“五区”平台的政策和创新举措,在黄花综保区,海关创新推行“边检边放、分送集报”通关模式,咖啡豆通关时效提升50%以上。区内建设近4万平方米恒温仓储设施,将生豆保鲜期从8个月大幅延长至18个月,有效解决咖啡企业的仓储难题。
看产业优势。从咖啡豆到一杯咖啡,需要用到烘焙机、咖啡机、萃取机、冻干机、速食咖啡销售机等设备。看重长沙县智能制造的基础,烘焙机等制造企业纷纷落地。
全国咖啡设备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三豆客,便是在今年6月参加中非经贸博览会后,与长沙县结缘,坚定地选择将企业的研发生产总部迁入长沙县。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咖啡产业推介暨项目签约活动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王茜 摄
再看交通优势。长沙县拥有机场、磁浮、高铁、地铁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咖啡中转的高效交通枢纽。
2025年前4月,长沙县对非贸易额41.04亿元,同比增长108%,大量非洲咖啡豆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到长沙县。
湖南(长沙)咖啡产业园。
以长沙县为中心的“8小时高铁经济圈”,有效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辐射全国约70%的咖啡消费人口,让入驻长沙县的咖啡企业更方便地触达全国消费者。
今年6月,国内咖啡豆商贸龙头企业格凯锦亚决定,将业务从上海整体迁至长沙县。公司负责人马靖说:“我们不仅看重这里的政策与物流优势,更看好长沙县对非贸易的规模效应前景。”
“咖啡是文明的信使,开放是最好的配方。长沙县能成为这场‘舌尖上对话’的东道主,源于我们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得天独厚的区位禀赋和不断深化的开放层级。”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说。
谋局未来,
如何将产业价值“精准萃取”
今年4月,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高在赴江苏考察学习时,从昆山咖啡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中获得了重要启示。
陈永高说:“长沙县虽不是咖啡豆的传统产区,但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活力迸发的消费市场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发展咖啡产业必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长沙县的营商环境, 在于其清晰的产业规划。
长沙县出台《长沙县咖啡产业发展规划》,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九个一”发展思路,让长沙县咖啡产业的聚集效益初显。即制定“一个纲”、构建“一个机制”、搭建“一张网”、建设“一个园”、打造“一个区”、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引进“一批项目”、拓展“一批场景”、出台“一套政策”。
“一园四中心”的空间布局,则让产业发展蓝图清晰落地:自贸临空区为产业核心区,聚焦仓储分拨、烘焙加工、交易展示和商务办公;经开区打造总部企业集聚中心;松雅湖片区承载研发与消费创新功能;咖啡大楼内的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咖啡文化创意中心,展现咖啡文化及互动体验;自贸会展区提供商事服务支撑。
“众咖联”的快速落地,生动诠释了清晰的产业规划带来的“星沙速度”。
9月29日,中非咖啡产业沙龙在长沙自贸临空区举行。
“今年上半年平台选址时,县长开车带我们实地考察各个备选点,现场解决问题。清晰的空间布局,让我们很快确定落户自贸会展区。”“小咖主”创始人和“众咖联”发起人景建华回忆道,“政府组建专班仅用7天时间,帮企业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前就完成了装修并正式入驻。”
长沙县的营商环境, 还在于其贴心的产业扶持。
过去,进口埃塞俄比亚的优质咖啡豆,要经过4至5层中间商转手,到中国后成本增加30%以上,非洲咖农获得的利润却不到最终售价的10%。
“小咖主”和“众咖联”平台,则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产区的种植园直接建立合作,构建科学的分级定价体系,既保障非洲咖农的合理收益,也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高性价比的非洲咖啡,让“8元一杯”的高品质美式咖啡成为可能。
长沙一市民正在购买非洲原产地咖啡。仝若楠 摄
在长沙县,政策红利还在持续释放,让咖啡采购成本再降15%,吸引更多进口商引入非洲优质咖啡豆。
长沙县专门设立2000万元咖啡产业发展资金,出台产业园建设运营专项奖励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独特的“星沙模式”下,入驻品牌动作频频。三顿半凭借首创的冻干技术开创超即溶咖啡新赛道;格凯锦亚将在埃塞俄比亚建设咖啡初加工工厂;“众咖联”产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拓展下游生态,咖啡师培训、品牌孵化、文化推广等配套服务日趋完善。
本土品牌的成长,还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三顿半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咖啡豆新品种已成功上市;湘埃咖道等企业深入埃塞俄比亚建立种植示范园,派驻农技专家指导,从源头提升咖啡豆品质。
如今,长沙县的咖啡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全县已集聚咖啡相关经营主体189家,实现营业收入约6.2亿元;累计对接70余个重点咖啡项目,成功招引21个项目,总投资超17亿元。截至目前,已有三豆客、协鑫集团等10余个重点项目在星沙落地生根。
湖南(长沙)咖啡产业园。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人均咖啡消费量达到22.24杯。但与日韩等国人均年消费240杯的水平相比,中国市场仍蕴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按照长沙县的规划,到2027年,这里将实现80亿元咖啡产业规模;到2029年,长沙县将实现咖啡产业链总产值200亿元,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咖啡产业集聚地。
从非洲到中国,一颗咖啡豆跨越万里,在长沙县完成它的华丽蜕变。这场中非咖啡之约,正飘香湖南,走向全国。
作者丨王茜 黄婷婷
编辑丨夏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