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坞隶属于绍兴诸暨,次坞打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01
追溯历史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随王驾南渡的面点师傅们在会稽山北麓落脚,将汴梁抻面技法与吴越稻米文化糅合,逐渐形成了江南面食的雏形,打面这种源于北方面条制作技艺的面条也在当地落地生根,流传开来。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南下平定陈友谅后途经诸暨次坞镇,并且安营扎寨数日。一日他和部下巡视时,从一家小店里传出了一阵阵“啪啪啪”的敲打声,进店询问,发现是店家正用一根竹棍在敲打面团,出于好奇便想尝一尝。热情的店家便呈上了几碗打面。朱元璋吃后甚是喜爱,并且称赞其是“百吃不厌”,并且还承诺以后有机会会再来品尝。自此,次坞打面的名气开始传开来,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想尝一尝“百吃不厌”的味道。
02
地域特色
次坞打面虽然成名早,但是其实在解放之前,打面并不是普通百姓能时常品尝得起的。当时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常常吃面,而普通百姓只有在招待特殊客人或麦子成熟的时节,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尝一回“次坞打面”。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次坞打面已是老少皆宜的平价美食。并且起制作方法也早已形成了一套“粉料配比”“和面打面”“汆烫烧制”“一打一碗一烧”的核心技艺。
次坞打面的秘密全在一个“打”字上,用传统的青竹竿打面,每个面团要经过半个多小时、3000多次的捶打。正宗的次坞打面汤很少,附着在面条上的汤汁每一口都浓郁鲜香。考究的做工成就了次坞打面的名声,这样的擀面法,用上“打”字来命名,非常恰当,次坞打面制作技艺也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认可。
03
制作工艺
首先要做手擀面,和面非常重要,面不要太软,防止切的时候断开。取一些山中毛竹根部的天然碱,融化在青瓷碗里后就变成了琥珀色的液体,然后兑入面粉中揉成面团。然后便是“打”,在竹杠的起落间,面团渐次舒展成厚面饼,待折叠九次后方能生成筋道的质感。然后停止竹杠的动静,改用手掌边推揉,将面饼中残留的气泡尽数逼出。再将面擀成大张的面皮,之后加足够的生面,防止太粘无法起开。随后取出大刀,将面皮切成粗细均匀的韭叶面条。
将猪瘦肉、豆芽菜、茭白、梅干菜等配料炒好加水,或者提前用鳝骨、火腿、蹄髈与干贝煨好汤底。将制作好的面条放入热水中煮熟,过滤水分,放入汤底中,再加入各种浇头,一碗口感滑嫩,鲜味独特的次坞打面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开箱视频之米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