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千层饼是传统名点,被称为“天下第一饼”,曾经备受溪口人蒋介石的喜爱。
01
追溯历史
溪口千层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奉化市志》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溪口王毛龙开设王永顺饼店,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产脆酥饼 。有一天,王毛龙的弟弟在制饼时,突发奇想加了些当地特产苔菜粉,制成的饼,清香扑鼻,风味特殊,大受欢迎,一时间顾客盈门,声名远播。
因为苔菜粉在当地很常见,因此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自此以后便迅速流传开来。人们纷纷开始用苔菜粉作为辅料制作酥饼,人称"毛龙千层饼"。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细的制作方法在当地代代相传,并且制作技艺也在传承中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风味不断提高,至今依然经久不衰。
如今走在溪口街头依然能看见许多制作售卖千层饼的小店,千层饼店铺的门口通常放着烤制用的木桶,大家用传承百年的手法,做出纯正的味道。如今千层饼不仅是备受喜爱的传统美食,更是当地的一种象征、一张强有力的对外名片。是许游客离开时采购伴手礼的不二之选。
02
地域优势
千层饼的名字有千层,但是实际上是27层,每层的厚度仅约一厘米,长宽各约5厘米,上下两层是外皮,中间一层是馅子,这样本身就有三层,再将这块薄面片的两端往中间折叠,看上去有了三层,实际上却是9层。三层,再将这块薄面片的两端往中间折叠,看上去有了三层,实际上却是9层。将折叠过一次的面片再次擀成长长的薄片,进行二次折叠,最终就得到27层饼。层层分明,酥脆可口,是其魅力所在。
03
制作工艺
溪口千层饼以面粉、苔菜粉、芝麻、小苏打、绵白糖、饴糖、豆油等为原料,经蒸粉、擀粉、筛粉、擀糖、筛糖、制馅、包皮、卷条、擀饼、排饼、刷水、撒芝麻、烙饼、搁酥等十多道工序制成。将面粉放进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冷却后打散。加入苔菜粉末、白糖、生油、苏打粉揉合,使之成团。将面粉加白糖、苏打粉,揉合成团,分成小剂子用擀棒擀成长方形,并折成三折,如此翻覆四次再折三折,最后得到27层。最后在饼两面撒上芝麻,刷上一层水,贴到热炉内壁进行烘烤。
之后的过程就是搁酥,其操作难度较大,是在饼烙至变黄后,将炉内炭火退出一部分,关炉门,于剩余炭火上盖以瓦片,不使饼直接受火,以防烙焦,焖烘约2小时,慢慢将饼搁酥,即可出炉为成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