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气血就是维持它运转的根本能量。气血充盈,人就精神焕发、充满活力;气血亏虚,体力和精力便容易下滑。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化生气血的重要来源,而有一些食物,尤其容易被脾胃接纳,能高效转化为气血基础。
石家庄慈爱中医院:这四类主食,是高效补气血的“优选”
日常饮食离不开主食,它是养护胃气、维持气血的根基,蔬菜和肉类无法替代。
中医所说的“五谷”,通常指稻(大米)、麦(小麦)、稷(小米)、黍(黄米)、菽豆类)。《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五谷为养”,强调的正是谷物对气血生成的核心作用。像温热的米饭、馒头、面条或杂粮粥,都是脾胃容易吸收的气血原料。
米饭
《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到,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气,为五谷之首,能补益中气、健脾养胃,为身体提供基础能量。米粥熬好后表面浮着的“粥油”,更有补液填精之效,能滋养人体阴液与肾精。
馒头
小麦性味甘凉,归脾、肺、心经,能养心安神、健脾益胃。相比未发酵的面食,更推荐馒头、发面饼等经过发酵的制品,更利于脾胃消化。
面条
面条多以小麦制成,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尤其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胃部不适时食用。
杂粮粥
杂粮粥融合多种谷物,经慢火熬煮,更易被脾胃运化,转化为气血。煮粥时若加入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补益效果更佳。
科学吃主食,控体重不伤气血
专家指出,靠不吃主食来减肥并不可取。断绝五谷摄入,会直接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气血亏虚,可能引发腹胀、食欲减退等问题。要想控制体重又不伤气血,需要学会“聪明”地安排主食。
粗细搭配,逐步适应
将日常主食中的1/3至1/2替换为全谷物或杂豆类。脾胃较弱的人,可以从少量开始尝试,或将粗粮打成米糊食用,减轻消化负担。
食量因人而异,重在适度
主食摄入量应根据年龄、性别和活动强度灵活调整,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例如,一名活动量中等的健康成年女性,每餐主食的生重建议在75–100克之间。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