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野
所谓的营销创新,一旦走上模仿别人、圈钱攒业绩的套路,就意味着这个品牌的操盘手已经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题记
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最近朱伟好像又开始活跃起来。与他初闯酒业网红之路时一样,身为贵州青酒董事长的朱伟,依然在通过“争议”来博取流量和行业关注度。
前不久,模仿最近的热门新品“大珍·珍酒”,贵州青酒推出了自己的新品——这款产品因为在外观设计、包装色调、产品风格等多个方面,都对珍酒公司新上市的“大珍”进行了模仿。
青酒这款新品的设计图在社交平台流出之后,有人将它与“大珍”产品的对比图发给了朱伟。随后,朱伟便通过自己的头条号发声,对网传消息的真实性给予了肯定。朱伟称:青酒确实即将推出一款爆品,一切待定!
但业内人士和酒商,似乎对青酒推出这种模仿痕迹十分明显的新品并不买账,于是有人在对比图上,配上了“朱伟好惨,当起了李鬼”的文字,对朱伟予以嘲讽。
言外之意,是指朱伟已经从白酒行业的营销神坛跌落,沦落到了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地步,只能靠模仿和抄袭热销酒品来给自己攒攒业绩。
10月9日,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青酒董事长朱伟通过自己的头条号发布了一条消息,宣布要正式启动“股东合伙人模式”,且首批合伙人限定100个名额。而这种模式,则被朱伟视为是一种“划时代的商业创新”。
朱伟在消息发布时,似乎是已经提前预判到了合伙人模式所带来的质疑和争议,于是就提前给读者打了一剂预防针。朱伟在发布的信息中称:在极大的、超级模式创新面前,有的人会自认聪明,嗤之以鼻,也有的人会洞悉商机,毅然同行。考验大家认知能力的时候到了。
很显然,在朱伟想要表达的意思中,他是把合伙人这种模式,视为一项在白酒行业意义比较重大的商业创新的,他希望通过这种在他看来带有“创新性”的营销模式,在行业普遍遭遇的困境中,为贵州青酒带来一些销售增量之余,能够成为白酒行业一种“现象级模式”。
不过,被朱伟视为商业创新的“合伙人模式”,在白酒行业其实早有先例——早在2015年,在张传宗、刘军等联想系出身的大佬操持下,由49位股东联合创立的酱酒品牌肆拾玖坊,就已经横空出世,这个品牌,应该算是白酒行业“合伙人模式”的开先河者。
朱伟现在把这种本质上不过是肆拾玖坊翻版的模式拎出来,而且还把它视为一种商业创新,估计又要让人捂着嘴笑了——
在朱伟公布“合伙人模式”之后,有人笑朱伟已经黔驴技穷,有人骂这种模式是“骗子”,也有人直击核心——酒卖不动,开始搞传销了。
针对网友“100个名额,100万门槛”的传言,朱伟在头条号进行了“辟谣”,他称:“首单要100万?没有那么夸张。相反,此次青酒股东合伙人模式门槛极低,只要首批进货30箱即可,而且今后10年也都没有任务要求,可以坐享分红。”
而在上面通过留言评价这种模式最终会以“入股后,股东变酒东”的网友,应该是对酒行业十分熟悉的人士。
网友已经攻陷评论区,质疑声已经不绝于耳。朱伟到底是在创新还是炒旧,看看网友的质疑,再看看前几年肆拾玖坊凭借“合伙人模式”带来市场裂变之后,在业界曾经引发的质疑声就知道了。
不过,不管现在肆拾玖坊的市场如何,人家凭借这一模式曾经抓住过社群营销的风口,吃过一波合伙人模式的红利,也曾经被业内视为引领这一模式的成功者,与肆拾玖坊相比,后知后觉的朱伟和他领衔的贵州青酒,会成功吗?
这一次朱伟抛出“合伙人模式”这一话题,注定会再次引发行业争议和关注。实际上,在酒行业前几年被“合伙人模式”扫荡过一轮之后,这种模式就陷入到了“博傻”困境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背书,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去触碰。
大家应该记得,过去几年里,以“49个股东创业”为榜样和范本,在白酒行业刮起了一股圈层营销之风,其中一些品牌学习和模仿的重点之一,就是其背后的“合伙人模式”。
鱼龙混杂之下,一些初入酒行业的投资者,最终掉进了那些打着“合伙人”旗号进行招商,实际上只为达到圈钱目的的品牌挖下的陷阱——交钱后成了合伙人,酒卖不出去,只能自己慢慢喝。这种模式走到最后,那些受到过伤害的酒商,已经把“合伙人模式”当做病毒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此时,朱伟拎出这种模式,其本意或许是想蹭一下当前白酒行业刮起的“厂商共同体”东风,但是四起的质疑和反对之声,有可能会让朱伟和贵州青酒走不到最后、看不见成功,自己却不得不扛下一切后果。
在朱伟提出来的这种“股东合伙人”模式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层不好意思表达的含义——贵州青酒,准备开始用“博傻”攒业绩了。
何为博傻?其实博傻是一种投资逻辑,核心是“即使我知道这个东西不值钱,只要相信有更傻的人愿意用更高价接盘,我就能赚钱”,其本质则是一场“寻找下一个接盘侠”的零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