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酱香型白酒(简称“酱酒”)曾凭借茅台带动的“酱酒热”一路高歌猛进,但如今行业风向已悄然转变。从疯狂扩产到市场冷静,酱酒未来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乐观预期正逐渐被理性甚至悲观取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酱酒趋势不看好的核心原因:
一、市场饱和与库存高压
酱酒在2018-2021年经历爆发式增长,大量资本涌入导致产能激增。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酱酒产能约60万千升,占白酒总产能的8%,但销售收入占比却超过30%,供需失衡已现端倪。如今渠道库存积压严重,经销商资金链紧张,部分中小品牌甚至出现价格倒挂。消费端对高价酱酒的接受度下降,市场从“抢货”转为“去库存”。
二、消费理性化与替代选择
酱酒的核心客群曾是商务宴请和高端礼品市场,但经济增速放缓叠加消费降级,消费者更趋务实。浓香型、清香型白酒凭借性价比和口感多样性重新夺回份额,而年轻群体对烈酒的整体需求下降,转向低度酒、预调酒等新赛道。酱酒的“高端神话”被打破后,缺乏大众化产品支撑的市场难以持续扩张。
三、政策与成本压力
环保政策趋严限制了赤水河流域的新增产能(酱酒核心产区),原料(高粱)和人工成本上涨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同时,国家严打白酒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依赖“稀缺性”“投资属性”的营销套路逐渐失效。
四、资本退潮后的裸泳
过去酱酒的高毛利吸引大量业外资本(如房地产、金针菇企业跨界布局),但如今行业回报率下滑,资本撤离导致中小酒企融资困难。缺乏品牌力和渠道能力的厂商将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但整体规模可能萎缩。
酱酒的黄金时代或已结束。若不能解决库存、创新产品和拓展大众市场,仅靠茅台等头部品牌支撑的行业繁荣恐难以为继。未来的酱酒赛道,注定是少数玩家的生存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