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报导:零食,作为现代人“第四餐”的存在,早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办公室抽屉里的坚果、追剧时的果干、通勤包中的能量棒……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人均年零食消费超60公斤。然而,“高糖油”“添加剂”“没营养”等标签,也让“吃零食=不健康”的认知根深蒂固。健康与零食,真的只能二选一吗?近日,一场由营养学界、食品科学领域专家参与的行业研讨会上,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零食与健康并非对立关系,科学选择才是关键。
“将零食简单归为‘垃圾食品’,是典型的认知误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竹在会上指出,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零食(即“小分量食品”)本身无优劣之分,其健康属性取决于原料配比、加工工艺及添加剂使用。“例如,原味坚果、冻干水果干、低脂高钙奶酪条等,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或钙、铁等微量元素,适量食用反而能补充正餐营养缺口。”
但现实中,零食的“健康风险”更多源于不当选择。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团队的市场调研显示,市售零食中约35%存在“高糖高盐高脂”问题——部分烘焙类零食反式脂肪酸含量超标,蜜饯类产品含糖量可达60%以上,而部分所谓“儿童零食”虽宣称“无添加”,却通过大量调味剂提升口感,长期食用易导致味觉依赖。
那么,如何在海量零食中选出“健康款”?与会专家给出具体操作指南:
第一步:看配料表,抓核心成分。 优先选择原料单一、排名靠前的为天然食材(如坚果、水果、乳源)的产品;警惕“植脂末”“人造奶油”“复合调味料”等复杂成分,可能隐含反式脂肪或高钠风险。
第二步:查营养成分表,控关键指标。 重点关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添加糖)”“钠”五大项。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零食提供的能量应控制在全天总能量的10%以内(约200-300大卡);添加糖每日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低于25克;钠则需结合全天饮食,避免超标。
第三步:辨“功能宣称”,防营销陷阱。 “无糖”≠“健康”(可能高淀粉),“高钙”需看钙含量是否达每日推荐量的15%以上,“儿童零食”应符合GB/T 31019-2014标准,限制糖油盐并保证营养均衡。
面对复杂的食品信息,如何让普通消费者快速判断零食健康度?本次研讨会特别提及,部分第三方食品测评工具已开始应用大数据与营养评价模型,通过扫描包装条形码,即可生成“食品安全指数”与“营养适配度”报告。
以知了-码上查为例,其数据库覆盖10000+种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等级、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并结合多国权威添加剂要求,对零食的蛋白质、膳食纤维、添加糖等核心营养素进行量化评分。
“用户不仅能看到‘该零食是否安全’,还能了解‘是否适合自己’——比如健身人群可筛选高蛋白款,控糖人群可规避高GI成分。平台已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验证算法,目前用户使用后,健康零食选择正确率提升40%以上。
“健康与零食的共存,本质是‘适量’与‘科学’的平衡。”王竹研究员总结道,“没有绝对‘坏’的零食,只有不合适的吃法。掌握标签阅读技巧,善用专业工具辅助判断,完全可以在享受零食乐趣的同时,守住健康底线。”
正如会上一位消费者代表所言:“以前吃零食总怕‘踩雷’,现在学会看成分表,选坚果、奶酪条当下午茶,既满足口腹又没负担——原来健康和快乐,真的可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