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什么都想尝试时,往往意味着它不知道什么该放弃。
近期,来伊份在资本市场的系列动作引人深思。在自身现金流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公司豪掷数千万元为加盟商“输血”;同时推出近乎半价的员工持股计划,而控股股东却在减持套现。
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折射出这家“零食第一股”在战略定位上的模糊与摇摆。从白酒、咖啡到威士忌,从仓储会员店到社区零售,来伊份的跨界野心背后,隐藏着战略焦点的缺失。
资金困局下的矛盾之举
来伊份近期的资本运作,展现出令人费解的矛盾性。
公司宣布向加盟商提供数千万元的财务资助,这已是半年内第二次类似的“输血”行为。与此同时,公司自身正面临现金流压力,货币资金同比大幅下降,经营性现金流锐减。
更让市场困惑的是,在与加盟商“共渡时艰”的表态背后,控股股东却在频繁减持套现。这种“内部激励+外部减持”的组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投资者对管理层战略定力的质疑。
资金流向的矛盾,往往反映了战略重心的模糊。
摇摆不定的战略路线
来伊份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方向上的不确定。
曾几何时,公司雄心勃勃地推出“万家灯火”计划,目标是实现万家门店规模。然而这一愿景已然落空,门店总量不增反减,显示出扩张战略的受挫。
在直营与加盟之间徘徊的同时,公司的业务边界也在不断拓宽。从白酒、咖啡到威士忌,从仓储会员店到社区零售,来伊份似乎一直在追逐市场热点,却未能建立起清晰的战略定位。
近期,公司又高调宣布进军社区零售,推出新的门店模型,并制定了激进的扩张目标。然而合作伙伴的盈利能力令人担忧,要实现既定目标挑战巨大。
业绩背后的模式困境
战略上的摇摆不定,直接体现在不断恶化的业绩表现上。
公司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营业收入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商业模式的内在缺陷。
加盟业务虽然增长迅速,在总营收中占比不断提升,却大幅拉低了整体毛利率。同时,公司还屡因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品牌形象,在消费者投诉平台上保持着不小的“存在感”。
当一家零食企业需要靠不断跨界来寻找增长点,很可能意味着其核心业务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回归核心的战略思考
来伊份的困境并非个例。整个休闲零食行业都面临着下行压力,但来伊份的问题更为根本——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定力。
在公司描绘的宏伟蓝图中,要让每一家门店成为“社区的温度中心”。然而,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时,来伊份的选择不是深耕核心优势,而是不断跨界扩张。
对于成熟品牌而言,重要的往往不是转型,而是升级。来伊份拥有数十年的行业积累、丰富的产品品类和广泛的线下网络——这些本该是它最深的护城河,却因战略摇摆而未能充分发挥价值。
战略定力意味着在明确的定位下,持续向一个城墙口冲锋。它要求企业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该放弃什么,以及在什么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来伊份需要的不是追逐每一个市场热点,而是回归零食核心品类,聚焦产品力提升,优化门店体验,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来伊份的当务之急,不是思考如何转型,而是如何回归核心。对于今天的来伊份而言,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为重要。
赵崇甫/品牌战略专家,以战略定位为核心,提供企业战略、品类战略、品牌战略,视觉锤(超级符号)设计、广告创意、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公关策略等系统化服务。
曾任知名上市公司高管,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品牌顾问,正式出版《品牌营销非常道》《微论品牌》《品牌的战争》《身边风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