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鱼肝在蟹黄蟹膏的佐助下,鲜味更加突出。
文 | 沈嘉禄
寻味江南,在太湖流域的收获往往出乎意料,不时不食吴门古训,所以踏准时间节点相当重要。寒露过后,在苏州吴江宾馆吃到一款炒蟹鲃。
此为吴中传统名菜,用鲃鱼的肉和肝与蟹粉、蟹黄一起炒,再加两三只牛油果切成颗粒,一大盘轰轰烈烈上桌,瓷盘两头还配了一丛姜丝、一丛葱丝以及十几只芝麻饼。芝麻饼在这道菜里别有美名:锦囊。薄薄酥皮吹弹欲破,一头开了口子,可将炒蟹鲃塞进饼里,饶有风味。
吴中名肴炒蟹鲃
这款大菜不仅色泽美观,味道也相当不错,蟹黄蟹肉的鲜香甘甜与鲃肉鲃肝的嫩肥丰腴交织在一起,丝丝缕缕地体现着苏州菜肴的精致与丰润。
同桌的苏州美食大咖华永根先生对我说:在吴中方言中,鲃与斑读音相近,所以炒蟹鲃也叫炒蟹斑,为苏帮菜中的精品,出自官府船楼。苏州太湖、阳澄湖盛产大闸蟹,鲃鱼也是特产之一,尤以七都出产最佳。厨师以“二贵合一”的思路,造就了这道珍馔。考虑到水产腥味较重,须去腥增香,故而制作时要十分仔细,特别是在处理鲃肝时,要摘去肝边的胆,肝膜上的血筋也要挑净,然后用上好的绍酒清洗后浸泡半小时。成菜蟹油如凝,鱼肉鲜嫩,鲃肝肥腴,两鲜争艳。华大师还说:“炒蟹鲃还有一个感官上的审美要求:蟹油要亮,蟹黄要红,蟹膏要像水晶一样透亮。”
进入秋凉,苏州的蟹粉菜也是应景大戏,蟹酿橙、芙蓉蟹斗、佛手托天、蟹膏银皮、蟹柳狮子头、蟹粉酿鱼肚、秃黄油拌面、蟹黄小笼、蟹粉馄饨……一筵难尽。观前街上几家老字号饭店还会供应一道炸蟹斑。厨师将鱼肉含肝,加蟹粉一起炒熟,填入蟹斗中,用蛋液均匀涂在上面,滑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即可,也可在馅料中加虾茸和肥膘以增加丰腴口感。
在苏州一家私房菜馆我还领教了汤蟹斑:食材仍以大闸蟹和鲃鱼为主,厨师将鲃鱼肉与肝在沸水中焯去腥血,热锅下猪油,入蟹粉、喷黄酒、加葱姜汁,略加翻炒后加适量高汤焖透,倒入鲃鱼肉及肝转中火稍煮一下,勾薄芡后出锅。汤色金黄,鲜美肥嫩,腴香滑嫩,格调高雅。
用鲃鱼肝加莼菜做成的鲃肺汤
既然写到鲃鱼,我就不得不透露一个关于电影《美食家》的“剧情”。当年陆文夫前辈写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某电影制片厂马上蹭了热度,在1985年将它拍成电影。这本是好事,但有人作怪,影片中好几处拍到苏帮菜操作的细节都被剪掉了。比如汤蟹鲃这道名菜,从拆蟹粉到摘取鲃肝,足足有三分钟的长度,最终也没能逃过无情的剪刀。当事人给出的理由居然是“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叫人哭笑不得。更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拷贝不慎丢失了两盘,最终只有56分钟的残版封尘在资料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