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甜蜜的陷阱:艾格特菌上升情绪状态下降?
创始人
2025-10-13 10:46:53
0

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心情不好时吃点甜食(比如糖/巧克力/冰激淋/曲奇/小蛋糕/可乐/奶茶)得到了不少安慰。确实,在短期压力或情绪低落时,少量甜食的确能带来安抚与放松感。所以也经常有人讲俗话,说打一个嘴巴给一颗甜枣,或者打一顿给一块糖。

不少小情侣在吵架后,男方也会买奶茶/巧克力等来哄女朋友开心。甚至【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都成了网络名梗,成为不少情侣晒幸福的名场面。每年的情人节巧克力和糖果也是市场一个风景线。

其实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甜食不仅能果腹,还能让人开心。所以古今中外的各种节日礼物大都是甜食,比如过生日的蛋糕、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进一步延伸开来,甜言蜜语、口蜜腹剑、嘴甜等等都形象化将这种口感进一步升级。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糖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促进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带来即时的“愉悦感”和“放松感”(类似轻度安慰剂效应);吃糖能给大脑补充能量,短暂提升认知清晰度与心情;吃糖短期还能轻微提升血清素合成。这些表面上都有助于改善情绪,减少主观疲劳。

有些人觉得既然吃糖真能改善情绪,那不高兴的时候就多吃点甜食/甜饮料呗,多简单方便的情绪改善方法啊,吃/喝得越多是不是越开心?

可是真相与人们的期待完全相反。从神经生物学与长期心理健康角度看,甜食的“情绪提振”往往是短暂且可能反噬的。大量研究发现:频繁用甜食应对情绪者,其长期抑郁风险高于未使用者 1.3–1.5 倍。难怪世界上有人将糖标注为“合法的毒品”,“其成瘾性是可卡因的7倍”。(成瘾居然会转移!爱吃垃圾食品的人更可能成瘾)

本期食与心结合已有研究,介绍甜饮料消费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无糖甜饮料与抑郁症有没有关系,以及甜饮料诱发抑郁的机制。

——甜饮料喝得越多,抑郁风险越高

多项大规模队列研究(美国、欧洲、东亚等地)发现:

  • 每日饮用 ≥1份 杯含糖饮料者的抑郁风险提高约20–60%;
  • 能量饮料与抑郁、焦虑、自杀意念的关联最强。

2019的一项荟萃分析最终纳入了10项观察性研究,涉及超过36万(365,289)名受试者,其中包括37,131例抑郁症患者。【1】

分析发现:

  • 与甜饮料饮用量最低的人相比,饮用量最高的人抑郁症风险升高了31%。无论是横断面研究,还是队列研究(纵向追踪)都发现了这种现象。
  • 甜饮料饮用量和抑郁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剂量关系。与不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1份甜饮料的人抑郁症风险增加了5%,每天喝3份甜饮料的人抑郁症风险增加了25%。

这里有必要明确下饮料的份数问题。大部分研究是按照体积计算,1份甜饮料约240毫升,奶茶一般是200毫升算1份。

如果按照含糖量计算,1 份甜饮料 ≈ 含游离糖 20–25 g(约5–6 茶匙)。

2024年,一项对于英国生物样本库18万人(39-72岁)的12年追踪研究发现,与不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份以上甜饮料的人抑郁症风险升高了26%。无论有没有遗传易感性(家族有人抑郁或者检测携带了某些相关基因),甜饮料都会升高抑郁风险。【2】

2024年,日本一项对8万多人的5年追踪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含糖饮料消费与抑郁症的关联。结果发现,与无消费组相比,这些饮料的高消费都会升高抑郁症风险,分别是总含糖饮料+3.6%、碳酸饮料+3.5%、蔬菜汁+2.3%、100%果汁+2.4%、含糖咖啡+2.6%;唯一发现降低抑郁风险的饮料是黑咖啡,降低1.7%。【3】

中国的调查也发现,每天饮用1份及以上甜饮料的人,抑郁症风险显著升高。

总体而言,不管是哪种含糖甜饮料,无论是汽水、能量饮料、甜茶、奶茶、杏仁露还是甜咖啡,甚至是很多人认为健康的100%果汁/蔬菜汁,都可能升高抑郁风险。

有人可能会说,甜饮料致抑郁是不是因为热量问题,甜饮料中糖含量太高了。无糖甜饮料(用人工甜味剂取代糖)的研究结果否定了这种猜想。

——无糖甜饮料喝得越多,抑郁风险越高

2024年英国生物样本库的那项研究还发现,与不喝者相比,每天喝2份以上无糖甜饮料的人抑郁症风险升高了40%。无论有没有遗传易感性(家族有人抑郁或者检测携带了某些相关基因),无糖甜饮料都会升高抑郁风险。【2】

不断增加的流行病学证据打破了【无糖饮料=安全】的神话。

抑郁症风险与无糖甜饮料摄入量呈剂量依赖关系(喝得越多,风险越高),特别是阿斯巴甜甜饮料最受诟病。

甜饮料与抑郁症的关联的总结如下表所示。

——软饮料喝得越多,冲动/攻击性行为越多

上文所说的甜饮料、无糖甜饮料都属于软饮料。

软饮料(soft drink)指**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极低 <0.5%)**的饮品,通常带有甜味、香味或气泡。

核心特征:非酒精饮品;多数含糖或人工甜味剂;可能含咖啡因、香料、酸味剂等添加物。

很多人好奇怎么没见过硬饮料,实际上硬饮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酒精饮料(alcoholic beverages),“Hard” 的意思就是 “含酒精”。

  • “Hard cider” = 含酒精的苹果酒
  • “Hard seltzer” = 含酒精的气泡水
  • “Soft cider” = 非酒精苹果汁饮料

不过本期重点是软饮料,酒精饮料的影响详见其他内容比如酒的科学11:有人的身体居然会自动酿酒!彻底实现饮酒自由,这是好事吗?。

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发现,软饮料消费不仅会升高抑郁风险,也会增加焦虑、冲动、攻击、自杀风险。

2020年一项对于全球26万名12-18岁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软饮料消费与攻击行为间存在显著正向关联。【4】

  • 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软饮料消费每增加1次/天(相当于1份/天),攻击行为增加约11%。
  • 软饮料消费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即软饮料喝得越多,打架可能性越高。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与不饮用软饮料的人相比,饮用软饮料≥3次/天的人报告频繁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114%。

2022年一项对于美国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软饮料消费与攻击性行为和抑郁症状均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5】

与不饮用软饮料相比,<1次/天、1-2次/天和≥3次/天者的攻击性行为风险分别上升了29%、49%、95%。

总体而言,喝软饮料(不管是含糖饮料还是无糖饮料)会增加抑郁、焦虑、攻击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这跟加工食品真能让人变傻吗里甜点抗辩 (Twinkie Defence)中加工食品降低认知能力,增加攻击行为的观点一致。

——肠道菌群是甜饮料-抑郁关联的中介因素

对于软饮料诱发抑郁的机制,早期观点多集中在大脑奖赏系统脱敏、血糖波动、慢性炎症等。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肠道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近日(2025年9月24日),《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的一项队列研究不仅关注了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的关联,还分析了这个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这项研究共纳入405例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和527例健康对照。【6】

分析发现,软饮料消费预测 MDD 诊断和症状严重程度,对女性的影响更强。

在女性中,软饮料消费与 Eggerthella 丰度增加有关。

中介分析证实,Eggerthella 显著介导了软饮料与 MDD 的关联,分别解释了 3.82% 和 5.00% 的影响。

这里有必要了解下Eggerthella(艾格特菌属)。

艾格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状、非运动性、严格厌氧菌。人类肠道中常见的有:Eggerthella lenta(最常见、研究最多),Eggerthella hongkongensis,Eggerthella sinensis,Eggerthella timonensis。其中,E. lenta 是该属的模式种,在健康人肠道中也可检测到,但丰度通常较低。

艾格特菌主要生活于回肠至结肠段,在低氧环境下存活。能分解多种芳香化合物与植物来源多酚。E. lenta含有一种酶 Cgr2,可将 地高辛 (临床上用作强心剂)还原为无活性的二氢地高辛。这意味着,肠道中 E. lenta 丰度高的患者,服药后疗效会降低。不过后续研究发现,饮食中的精氨酸 可以抑制这种还原作用,从而改善药效。

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艾格特菌与抑郁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抑郁症患者肠道中的艾格特菌E. lenta、E. hongkongensis 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艾格特菌可能通过促进色氨酸的吲哚途径代谢从而抑制血清素(5-HT)合成,刺激TLR2/TLR4信号引发炎症,激活HPA轴、抑制产丁酸菌等多种途径促进抑郁发生。

因此,经常喝软饮料可能通过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艾格特菌丰度,抑制5-HT合成,激活炎症和HPA轴,扰乱菌-肠-脑轴功能,进而诱发抑郁症。

除了抑郁症,艾格特菌在多种疾病中都出现明显增加现象,提示喝软饮料也可能升高这些疾病风险。

而避免艾格特菌过度增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少喝软饮料(不给艾格特菌加餐),多吃豆类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给产丁酸菌加餐),多吃含活性益生菌的发酵食物(引入艾格特菌的竞争者)。

很多年前,不同国家都有研究表明,给孩子喝果汁/软饮料可以导致孩子的多动和注意力集中缺陷行为(糖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关心这些研究朋友可以在学术网络上进一步检索: soft drink, fruit juice, ADHD。

食与心温馨总结:心情低落时偶尔喝点甜饮料能提振情绪,但经常喝甜饮料,不仅不会让人一直快乐/更加快乐,反而会升高抑郁症风险。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管是含糖饮料还是无糖甜饮料,常喝都会升高抑郁症风险,喝得越多,抑郁风险越大。

除了诱发抑郁,常喝软饮料还会增加焦虑风险,增加攻击性行为和自杀风险。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软饮料消费会明显增加打架可能性。驾车犯困很多人可能会喝高甜度饮料来提神儿,别忘了这可能跟路怒症易发有关。

最新研究发现,饮用软饮料可能通过增加肠道艾格特菌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扰乱神经、免疫、内分泌等途径,损害菌-肠-脑轴功能,进而诱发抑郁。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避免软饮料增加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疾病,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避免用甜饮料投喂艾格特菌。

日常少喝甜饮料,如果喝了(给艾格特菌加餐)时,多吃含活性益生菌的发酵食物(给艾格特菌来点对手),多吃豆类全谷物等高膳食纤维(给艾格特菌竞争者加餐),就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材料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5032718315040?via%3Dihub

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256058/

3. https://www.clinicalnutritionjournal.com/article/S0261-5614(24)00123-7

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146469/

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5032722007996

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83901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葛彦晨 1986年出生, 黑龙江牡丹江市人, 中式烹调高级技师, 黑龙江青年名厨,龙菜第三代传承人,...
这8道都是普通家常菜,粗茶淡饭... 在生活的烟火气中,家常菜肴总是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温暖。这八道普通家常菜,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粗茶...
自发粉蒸馒头总翻车?掌握这3个... "老公,这馒头怎么中间是死的?"张女士看着裂开的馒头哭笑不得。丈夫凑过来:"包装上写着'无需发酵',...
河北沧州火锅鸡,一道让人回味无... 河北沧州火锅鸡,这道融合了川味麻辣与冀菜精髓的佳肴,早已成为沧州人餐桌上的“灵魂美食”。它以白条鸡为...
原创 北... 北方人的饭桌上,永远少不了一碗扎实的面条。但当你面前同时摆着北京炸酱面和河南焖面时,筷子该先伸向哪一...
原创 鲫... 在探寻美食的旅途中,有一种搭配堪称天作之合——鲫鱼与豆腐。它们不仅味道相得益彰,更在烹饪艺术上展现了...
原创 秋... 进入秋季,天干物燥感觉比夏天还难受,而我也总是感觉乏力提不起劲,夏天出门没有中暑的我,居然在秋天中暑...
原创 雪... 昨天下午逛超市,瞅着冰柜里的雪糕实在馋得慌,随手拿了支绿豆沙的。刚撕开包装纸,就看见那白花花的 “仙...
原创 帝... 信息来源于NewScience、TheGuardian、Science | AAAS、themeat...
这8道家常硬菜太绝了!有荤有素... 在繁忙的生活中,一顿美味可口的家常饭菜往往能慰藉疲惫的身心。今天就为大家分享 8 道超级下饭的家常硬...
原创 烤... 昨晚路过小区门口的烧烤摊,那股香味儿简直是勾魂摄魄。本来只想买瓶水,结果脚像粘了胶水似的挪不动,眼睁...
来北京不吃这些地道美食,等于白... 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不仅有壮丽的历史遗迹,更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地道美食。若来北京却错过这些佳肴...
十分钟再谈预制菜·餐桌角色的演...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那张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情感与礼俗传统的餐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昔日充满...
原创 原... 茄子是家常菜中的常客,但许多人烹饪时总遇到吸油、发黑或口感干柴的问题。其实,炒茄子的关键在于预处理环...
“三商之源”,河南商丘美景打卡... 河南商丘,作为“三商之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这份攻略带你解锁商丘的宝藏打卡地,感...
养生保健,从吃开始!健康饮食这... 老话常说“病从口入”,反过来,“健康也能从口入”。养生保健,并非要依赖昂贵的补品,而是藏在我们一日三...
我广东人,开车去江西吃网红鸡排... 作为一个爱吃的老广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吃遍全国的美食,最近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很是火爆,听说他做的...
厨房小白秒变厨神?泡椒牛蛙给你... "老公,今晚吃啥呀?"小美瘫在沙发上刷着手机,"外卖都吃腻了,咱能不能整点新鲜的?" "要不试试泡椒...
原创 手... "老婆,我又把肉烤糊了!"听着老公的哀嚎,我知道该把我的"三步烤肉法"教给他了。这个方法连我五岁的侄...
原创 自... 自制山楂糕不粘牙,酸甜比例刚刚好,快来试试 「咬下去像咬着阳光,酸甜在舌尖跳舞」夏秋交替时节,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