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喝点粥吧!”
“大病初愈,肠胃弱,喝粥养养胃!”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在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喝粥养胃”简直就是一条养生金科玉律。每当胃有点风吹草动,一碗热乎乎的白粥就成了首选。但事实的真相是:喝粥,并不养胃,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加重胃的负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部分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长期、单一地喝粥,可能会带来以下四个问题:
我们吃东西时,咀嚼不仅是将食物切碎,更关键的是让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里含有大量的淀粉酶,是消化淀粉类食物的“先锋”。而喝粥几乎不需要咀嚼,直接下肚,导致淀粉得不到唾液的充分消化,把所有的消化压力都甩给了后面的胃。
粥里水分含量很高,大量的水进入胃里,像兑了水一样稀释胃液,降低胃酸的浓度。胃酸是消化蛋白质和杀灭细菌的主力军,浓度被稀释后,消化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反而可能导致食物消化不良。
别看粥稀软,但它体积大,一碗粥下肚,很快就把胃撑得满满的,导致胃内压力增大。这对于本身胃动力不足或者胃下垂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胃的负担,容易引起腹胀、反流等不适。
粥主要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热量相对较低,而且因为是流质,胃排空的速度非常快。结果就是,喝完粥没多久就又饿了。空空的胃里,没有食物来中和胃酸,胃黏膜就只能赤裸裸地暴露在胃酸的侵蚀之下,长期如此,反而对胃不利。
对于胃功能较弱的人,与其一味地喝粥,不如选择吃一些松软的米饭、馒头、烂面条等。这些食物既不需要胃进行太剧烈的工作,又能促进食物充分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同时还提供了更扎实的热量和饱腹感,避免胃部长时间处于空城状态。
当然,这并非全盘否定喝粥。在特定时期,比如刚做完肠胃手术、急性胃炎发作期,短期内喝粥让胃休息一下是可行的。但对于大多数慢性胃病患者或胃部只是稍有不适的人来说,把“喝粥养胃”当成长期习惯,很可能是在帮倒忙。
要知道,胃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它需要适度的锻炼,给它一点有嚼头、营养均衡的食物,才是对它真正的爱护。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告诉更多人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