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清晨,一笼刚出锅的小笼包是唤醒味觉的最佳方式。这看似简单的小吃,却蕴含着上海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小笼包的皮薄如纸,却要包裹住鲜美的馅料和滚烫的汤汁。和面时要用热水,这样擀出的皮子才有韧性。每个剂子仅重10克左右,用枣核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皮,直径约8厘米。馅料讲究“三分肥七分瘦”,猪肉茸中加入肉皮冻——这是汤汁的来源。包制时,手指轻巧地捏出18-24个褶子,顶端留一小口,既美观又便于蒸汽流通。
蒸制小笼包要用竹笼,铺上松针或蒸布,水沸后上笼,大火蒸6-8分钟。时间一到立即出锅,此时的小笼包皮薄透亮,能隐约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
品尝小笼包是一门艺术。用筷子轻轻夹起顶端褶子处,小心移入调羹,先在皮上咬一个小口,慢慢吹凉,然后吮吸里面的汤汁。这第一口汤汁鲜美滚烫,是整只小笼包的精髓。接着蘸点镇江香醋,醋的酸爽能中和油腻,提升鲜味。最后将剩余的皮和馅一口吞下,享受多重口感在口中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