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习惯一日三餐,很多人对于三餐中哪餐最重要争论不休,但是却不知道,大多数古人一天是只吃两顿饭的。
那么,古人的每日餐食都是怎样的?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普通平民的生活被归纳为简单的六个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当时百姓的餐食也与劳作相匹配,那就是一日两餐制。
每天的第一餐叫“朝食”或“饔”,时间大约在辰时(早上7点到9点之间),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天劳作之前。
第二餐叫“餔食”或“飧”,时间大约在申时(下午3点到5点之间),劳作结束,吃完饭就可以休息了。
事实上,第二餐往往只是把第一餐剩下的饭菜热一热再吃。
孔子曾经说过“不时不食”,这不仅仅是饮食礼仪,更是当时社会普遍两餐制的写照。
对平民而言,一天能吃上三顿饭,这就已经是奢望了。在汉朝,皇帝甚至可以一日四餐,对应四季;诸侯则一日三餐;而平民只能两餐。饮食次数,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战国到汉朝,上层社会开始出现一日三餐的现象。
《战国策》中记载士人“三食不得餍”,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天吃三顿饭的做法。
《庄子》里“三餐而反”的描述,也印证了这一点。
汉朝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淮南王刘安被贬时,朝廷特别下令“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道命令恰恰说明,当时一日三餐已被视为一种特权待遇。
到了唐朝,国力鼎盛,城市商业繁荣,士人阶层中开始普遍出现午餐的概念。
白居易诗中写到的“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贾岛的“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都生动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饮食习惯。
不过,这一时期的午餐还常被称为“点心”,更像是一顿加餐,还没有形成严格的三餐制。
宋朝,才是一日三餐制度真正确立和普及的时期。
宋朝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尤其是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让粮食产量显著增加,这就为人们多吃一餐提供了物质基础。
更关键的是,宋朝取消了实行千年的宵禁制度,城市里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
《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汴京和临安等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人流如织。
夜晚活动的增加,自然催生了百姓对晚餐的需求。人们不再“日入而息”,而是有了丰富的夜生活,一顿正式的晚餐成为必要。
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夜市上各种美食: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品,反映了当时晚餐的丰富程度。
从此时起,一日三餐才真正从特权阶层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饮食习惯,并延续至今。
尽管从宋朝开始,一日三餐成为主流,但地区与阶层差异依然存在。
元明清时期,农村或贫困地区仍常见一日两餐,尤其是在战乱、灾荒年代更为普遍。
而皇室则保持一日四餐传统,象征“四时四方”之尊。
这种差异直到近现代依然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仍保留一日两餐的习惯。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日三餐才真正成为全民共识。
从一日两餐到三餐的演变,不仅是中国饮食史的缩影,更是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镜子。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文明的繁荣、商业活动的活跃,以及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在的我们,烦恼的是早午晚餐吃什么,关注的是夜宵的健康问题,中间可能还有下午茶和各种零食穿插。
在古人把每日餐食作为生存之需奔波忙碌时,我们的餐桌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多的期许。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