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笼包,以其“皮薄、馅大、汤多”的特点风靡世界。制作虽需技巧,但掌握核心步骤,家庭也能复刻这份精致的美味。
馅料与汤的融合是核心奥秘。 小笼包的汤并非后加,而是来自于馅料中的皮冻。将猪皮焯水后刮净油脂,加水、姜、葱慢熬成浓稠的肉皮汤,过滤后冷藏即成皮冻。制作馅料时,选用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剁成肉糜,加入盐、糖、生抽、姜末、白胡椒粉和少量水,顺一个方向用力搅打上劲。然后将切碎的皮冻(比例约为肉馅的1/2到2/3)与肉馅混合均匀,冷藏备用。遇热融化的皮冻,便是小笼包中鲜美的汤汁。
面皮的擀制是技术关键。 小笼包皮需使用中筋面粉,用冷水和成偏硬的面团,充分揉搓醒发,使其筋道。将面团搓条,下剂,每个剂子约8-10克。擀皮时要求极高技巧:需擀成中间稍厚、四周极薄的圆皮,直径约8厘米,以确保包制时底部不易破,而顶部褶子处薄透易熟。
包制与蒸制是最后关卡。 取一张皮,放入足量带皮冻的馅心。用拇指和食指沿着面皮边缘,捏出细密均匀的褶子,最后在顶部收口,一个标准的小笼包通常有18个以上的褶子。蒸笼内垫上蒸笼布、胡萝卜片或粽叶防粘。水沸后上锅,保持大火足汽,蒸约6-8分钟,时间过长会导致皮破汤漏。
出笼的小笼包,皮薄透亮,隐约可见内部汤汁。品尝时,遵循“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秘诀,感受汤汁的鲜美、肉馅的嫩滑与面皮的筋道在口中融合,是无与伦比的味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