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25年9月29日发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法治手段保护2022年入选省级非遗的“广府饮茶习俗”,守护这一融合岭南饮食文化、社交习俗与传统技艺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实现“让城市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的目标。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定义“广州早茶”:特指产生并流行于广州地区,以饮茶搭配广式点心为核心形式,兼具非遗属性与地域标识性的饮食消费形态。在保护机制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框架,要求市、区政府将传承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文化广电旅游部门牵头统筹,市场监管、教育、商务、人社等多部门分工协作,避免“九龙治水”的治理困境。
针对消费权益保护,草案创新提出“双明示”机制。价格明示要求经营者对所有收费项目(含茶位费)明码标价,确保菜单、价签及点餐程序标价一致,收取茶位费时须提供红茶、绿茶、普洱茶、菊花茶等至少四种茶品供消费者选择,杜绝隐性收费。制作方式明示则强制经营者在菜单显著位置区分“传统制作”与“非传统制作”早茶,其中传统制作早茶从制成到食用不超过24小时,以坚守“现做现吃”的技艺精髓;同时鼓励通过透明厨房、操作间直播或参观通道展示制作过程,并允许传统与非传统制作的同种食品实行差异化定价,体现工艺价值。
在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方面,草案构建双轨并行的保护体系。技艺传承上,要求人社部门建立早茶师傅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开展星级认定并与国家职业等级衔接,培育“广州早茶大师工作室”,支持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并聘请名师授课,推荐符合条件的师傅申报非遗传承人,享受住房、税收等政策支持。文化传播上,明确文化部门需挖掘早茶民俗资源并建立数字数据库,结合粤剧、粤曲等艺术展演开发旅游线路及早茶地图,设立线上线下展示空间(如早茶文化博物馆),推动早茶文创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
为促进行业提质升级,草案设立“广州早茶经典店”评定制度。由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商务、文旅部门委托行业协会评定经典店,获评单位将获授牌匾并公布名单,但须持续提供传统早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违规者限期整改或摘牌,擅自冠名“经典店”的经营者将面临1万至5万元罚款。此举旨在通过制度刚性倒逼品质坚守,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指南”,推动行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至2025年10月28日。
文来源网络资源整理,
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