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
主笔:于梅君
中秋国庆期间,国内不少超市里,帝王蟹成了当之无愧的“节日爆款”,销量一路飘红。然而,在挪威、俄罗斯等地的部分海域,帝王蟹正以每年20%的速度疯狂繁殖,成了令人头疼的“生态杀手”。一边是泛滥成灾,一边却是价格高昂,这海鲜界的“巨无霸”——帝王蟹,身上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呢?
深海霸主:帝王蟹叫“蟹”却非蟹
帝王蟹,名字里带着“蟹”字,可它并非真正的螃蟹,而是石蟹科的甲壳类动物,和寄居蟹、铠甲虾是亲戚。它长相奇特,活脱脱像一只深海大蜘蛛。一只帝王蟹的体重一般在3到4公斤,最大的能有10公斤,真可谓是“蟹之大,一锅炖不下”呀!
帝王蟹和真正的螃蟹在外观上差别可大了。真正的螃蟹有4对步足,而帝王蟹只有3对,它的第4对步足已严重退化,只剩下清理鳃室的作用。大多数蟹类只能横向移动,可帝王蟹不但能横向移动,还能垂直移动,就像个深海里的灵活舞者。
帝王蟹主要栖息在 2℃—5℃的冷水海域,这得归功于它体内含有的抗冻蛋白,能防止血液在低温下结冰。它生活在200—850 米的深海,强大的蟹壳能承受相当于 800 个大气压的压强,就好比一辆重型卡车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有了这么强大的抗压能力,它在深海里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帝王蟹体型巨大,外壳坚硬,布满尖刺,看上去威风凛凛,颇具“帝王”的威严。它有6条细长的“蜘蛛腿”用来行走,1只大螯专门捕食,1只小螯负责处理食物。大螯能轻松夹碎贝类、海胆等硬壳生物的外壳。它的消化系统也很厉害,能快速分解蛋白质,成年个体每天能摄食2公斤底栖生物,堪称深海“清道夫”。它的食物来源很广泛,各种贝类、虾类、海胆,还有海底的有机碎屑,都是它的盘中餐。
帝王蟹的寿命长达30年,不过性成熟得3—5年。它每年蜕壳一次,蜕壳后体型能增长15%—20%。蜕壳期间,它的身体特别柔软,很容易受到其他生物的攻击。但只要蜕壳成功,体型就会明显增大,“武力值”也大大提升。
5000万只帝王蟹横行,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在挪威北部的巴伦支海,当地渔民可被一个难题愁坏了。海底密密麻麻的帝王蟹,就像一张巨大的红色地毯,覆盖了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海底。帝王蟹的老家在遥远的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海域。那为啥一提到帝王蟹就想到挪威呢?原来挪威是被帝王蟹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卖帝王蟹成了他们的“自救”办法。
帝王蟹是怎么从阿拉斯加跑到欧洲去的?这事儿还得从上世纪 60年代说起。当时有科学家前往勘察加半岛进行科考,抓到了帝王蟹样本,就带回去研究了。轮船穿过北冰洋,路过巴伦支海时,一些帝王蟹“越狱出逃”了。巴伦支海离挪威比较近,这些帝王蟹就顺利入侵到了挪威的海域。那时候的挪威人根本不知道,自家海里来了这么个厉害的“狠角色”。
一只雌性帝王蟹每年能产近万只成活小蟹,靠着这强大的繁殖能力,帝王蟹很快就在这片海域安了家,还开枝散叶,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如今,它已扩散到整个北欧海域,数量超过5000万只,而挪威全国人口不过500多万。
现在,巴伦支海甚至挪威海海底都成了帝王蟹的乐园,它们还持续向南蔓延,好像有蔓延整个欧洲的趋势。帝王蟹寿命长,一旦在某片海域落户,就会长期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帝王蟹的入侵,简直就是海洋版的蝗灾,而且比蝗虫凶残百倍。它的螯足尖端有400个气味感应器,能嗅出沙下十厘米的蛤蜊,精准猎杀。一只成年帝王蟹一天能吞食1只海星和1只海胆,还会嚼碎保护生态的珊瑚礁。食物短缺的时候,它们还会直接肢解弱小的同类,把蟹腿当“辣条”啃。
它们把海底的贝类、海星等底栖生物都吃光了,连挪威鳕鱼的幼鱼也不放过,导致当地渔业资源锐减。在巴伦支海450米深的礁石区,挪威海洋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传回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帝王蟹群像移动的红毯一样覆盖海床,所经之处只剩下破碎的贝壳残骸。单只帝王蟹每天能吞噬1000只贝类,导致挪威北部峡湾贻贝生物量十年间锐减87%。
挪威人实在受不了这些长得像蜘蛛的蟹了,就把它们打捞起来吃掉,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挪威就走上了卖帝王蟹的路。膘肥体壮味美的帝王蟹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时间长了,不少人就误以为挪威是帝王蟹的老家。
帝王蟹大军“入侵”南极,后果很严重
让人担忧的是,有研究发现帝王蟹已经“入侵”了南极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版图。2011年,一支科考队利用海底摄像机对南极近海大陆架进行勘察,结果在850米的海底看到了熟悉的生物——帝王蟹。科考人员都惊呆了,这帝王蟹怎么跑到南极来了?
科学家推测,成年帝王蟹虽然体型大,但在幼年的时候,很有可能附着在科考船上,搭了顺风船来到南极。很多国家的科考船是南北通用的,在北极执行完任务后,就会穿越太平洋或大西洋去往南极,帝王蟹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跟着船去的南极。因为南北极气候条件差不多,都是冷水,帝王蟹适应能力又强,自然就在南极安了家。
科学团队利用遥控潜水装置发现,帝王蟹已经成了改变海底生态结构的“工程师”。它们通过掘动沉积物和极端捕食行为,让海底的海百合、脆星、海胆等棘皮动物几乎绝迹。随着南极大陆架区域气候持续变暖,帝王蟹有可能在短期内广泛定居。
2023年12 月,德国一深潜器在南极半岛西侧捕获了惊人画面:帝王蟹群已经在1500 米深的热液喷口区建立了繁殖地。科考专家警告:“它们锋利的蟹足正刺穿南极脆弱的生态防线。”一旦帝王蟹突破陆架区,南极特有的玻璃海绵群落将在20年内灭绝。
帝王蟹幼体可随洋流漂流数千公里,若突破南极半岛的—1.2℃水温线,将摧毁延续数百万年的封闭生态系统。南极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帝王蟹入侵,可能会对当地的企鹅、海豹等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科学家也正密切关注帝王蟹在南极的扩散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比如在帝王蟹可能入侵的海域设置屏障等。
泛滥的帝王蟹,为啥并未呈现“白菜价”?
“每吃一只帝王蟹,等于拯救海洋生态!”这类口号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但当你走进海鲜市场,就会发现现实很残酷:这“生态杀手”的身价,竟然要上几百甚至千元一斤!想要靠吃帝王蟹来拯救海洋生态,都有心无力了。
2016 年,珲春口岸正式被批准为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成了俄罗斯帝王蟹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每年从珲春口岸入境的帝王蟹超过150万只,我们所吃的每5只帝王蟹中,就有4只来自吉林。
在上海码头,一艘俄罗斯货轮正卸下45 吨鲜活帝王蟹,不久后,这些“海洋黄金”就会出现在国内餐桌上,每斤售价仍在150元以上。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帝王蟹价格还有一定上浮。以北京某大型农贸市场为例,帝王蟹节前价格在170元/斤左右,国庆假期涨至190元/斤。
这种在部分海域泛滥的生物,为啥身价始终居高不下呢?归根结底,是捕捞、运输及冷链储藏等因素导致的。
捕捞难度大、风险高:帝王蟹生活在寒冷的深海,捕捞多集中在十月至十二月间,那时候海况恶劣,捕捞工人面临的风险极高。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帝王蟹捕捞行业工人每10万工时的平均死亡率高达122.4 人,是一般行业工人的五十倍以上,这危险系数简直让人咂舌。
控制捕捞数量:尽管巴伦支海帝王蟹泛滥,但当地政府仍然限制捕捞量。海洋经济学家解释说:“过度捕捞会导致种群崩溃,但放任繁殖又将摧毁鳕鱼产卵场——我们必须在两个灾难间走钢丝。”阿拉斯加渔业部门将帝王蟹捕捞量控制在繁殖总量的20%以内,2025年红色帝王蟹配额仅1.2 万吨。挪威为了杜绝渔民冒险,还规定下海手抓帝王蟹要考证,在挪威,具有潜水捕捞帝王蟹资格的渔民只有几百人。
运输成本高:帝王蟹被捕捞上来后,为了保证新鲜度,需要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以从阿拉斯加到中国市场为例,帝王蟹需要先通过冷藏船运输到港口,再经过陆运或空运等方式转运到各地。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温度控制和专业的物流管理,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帝王蟹进口国,以俄罗斯蟹业集团为例,为了将新鲜的帝王蟹快速送到中国消费者餐桌,该集团通过中俄冷链专线,将帝王蟹从鄂霍次克海直送中国仅需 72 小时。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实时监测水温、水质等指标,确保帝王蟹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
市场需求旺盛:在社交媒体上,帝王蟹成了“流量”的代名词。在日本的一些高级寿司店,一份帝王蟹料理的价格高达数千元,仍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帝王蟹的价格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未来之路:可持续的生存方程式
面对帝王蟹的生态挑战与市场价值,人类正在努力寻找平衡点。俄罗斯西格玛海洋科技公司采用“捕捞—加工—气冻”一体化船队,减少对海底生态的破坏。这种船队可以在海上直接对捕捞上来的帝王蟹进行加工和冷冻,避免了多次运输对帝王蟹造成的损伤,同时也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中国市场的“MSC 认证”(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产品占比已达 40%,消费者可通过扫码追溯帝王蟹的捕捞海域和运输路径。一些超市和餐厅也在积极推广“MSC 认证”的帝王蟹,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挪威科学家正在试验用声波驱赶帝王蟹,保护濒危的冷水珊瑚礁。冷水珊瑚礁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通过声波驱赶的方式,可以在不伤害帝王蟹的情况下,将它们赶出冷水珊瑚礁区域,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系统。
从深海到餐桌,帝王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生存、欲望与平衡的史诗。当我们品尝这来自极地的美味时,或许该思考:如何让这份奢侈不再以生态代价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