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贡面,最早称为常山索面,形似丝索,因此被民间俗称为索面。
01
追溯历史
常山贡面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咸亨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相传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喜爱此面,令地方政府年年进贡,且在《常山县志》中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索面被御赐为“银丝贡面”,进贡朝廷每年达数百担之多,“贡面”因此得名。
明朝时期常山索面成为贡面传说与当时的宰相严嵩有关。据说严嵩早年路过常山时,品尝了当地詹家太婆的索面,并受其帮助。后来他将索面带入京城,进献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不仅将其列为贡品,还赐名为“银丝贡面”,从此常山贡面便声名远播,名扬全国。
02
地域特色
常山地处钱塘江上游,水源清洁甘冽,种植山地小麦和山茶油,这些都是制作贡面的原料。山地麦子磨成的面粉作为主要原料,同时糅合山茶油,制作出来的面具有细白柔韧、清爽香醇、久煮不烂的特点。
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常山贡面早已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早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常山历史的载体和见证者。重要传统节日,它便是“新年面”,象征福气连绵,好运常伴;庆祝生日,寿星必点“长寿面”,以祈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婚礼或新家落成,笑口常开必有“喜庆面”,喜气满屋,大吉大利。对于刚结婚的新郎,丈母娘家会准备四个荷包蛋藏于“子鳖面”,寓意生儿育女,美好婚姻。此外每当有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主任,便会将贡面作为款待宴席上必备的美食。
03
制作工艺
贡面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一般以手工的加工方式制作,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贡面还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两头黑”,意指制作贡面要起早贪黑,十分艰辛。面粉经过反复揉搓,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再经过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十多道工序,最后用红纸条捆成“8”字形发辫一般。
从揉粉开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整个过程需要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揉粉时,要掌握好水与面粉的比例,使面团既不过硬也不过软。开条则需要将面团均匀地分成若干小块,为后续的工序打下基础。打条通过反复拉伸和折叠,使面条更加劲道。上筷时,将面条缠绕在特制的筷子上,进行晾晒。上架则是将晾晒好的面条挂在架子上,进一步风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