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糖炒栗子香突然浓了三分,晨起推窗,
阶前的野草尖上凝着层白霜——哦,霜降到了。
这可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意思是天是真的冷了,连露水都冻成了霜,往后就是冬天的地盘了。
老辈人常说“霜降不讲究,入冬难自在”,吃穿用度里藏着大学问,可不是随便对付的。
先说说吃什么,这可是霜降的重头戏。
首推的得是柿子,这果子被朱元璋封过“凌霜侯”,听着就气派。
霜降后的柿子才真正熟透,尤其是陕西富平的火晶柿,红得透亮,捏开个小口吸着吃,甜汁能粘住嘴唇。
厦门人说“霜降吃柿,面色红润”,泉州人则讲“吃了不流鼻涕”,不管哪种说法,都藏着对这份甜润的偏爱。
不过得记着,要吃熟透的,最好饭后吃,空肚子可别贪多。
除了柿子,萝卜也是当令主角。
农谚说得准:“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这时候的萝卜水分足,生吃脆甜解腻,熟吃软绵入味,山东人就爱霜降这天拔萝卜,民间都叫它“土人参”。
我去年在苏州霜降时,见巷口阿婆们忙着腌萝卜干,一层萝卜一层盐,封坛时还撒把花椒,说能存到冬天配粥吃。
进补更是霜降的老传统,“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老话可不是瞎说的。
北方人爱涮牛羊肉,铜锅炭火一烧,薄片羊肉在清汤里一滚就熟,配着麻酱吃,浑身都暖透。
广西玉林人更实在,早餐吃牛河炒粉,中午炖牛腩煲,一天都离不了牛肉。闽南和台湾则认准鸭子,老鸭炖萝卜加把枸杞,汤鲜味浓,说是这时候吃了,整个冬天都舒坦。
对了,北京还有吃“迎霜兔”的讲究,稻香村霜降时会卖熏兔肉,这习俗打明朝就有了,当年可是旗人的时令吃食。
吃得多了,喝什么就得讲究搭配。
首推红茶,老辈人说“霜降煲羊头,茶解三分油”,这话太在理了。
红茶性温,刚好中和牛羊肉的厚重,金骏眉的花果香能衬柿子的甜,正山小种的松烟香能去羊肉的腥膻。
要是不爱喝茶,菊花蜂蜜枸杞茶是好选择,菊花被古人叫“候时之草”,霜降开得最盛,和枸杞一起泡,加勺蜂蜜,润口又舒服。
最简单的还是温开水,晨起喝一杯,从喉咙到肠胃都舒坦,比啥饮料都强。
讲究点的还能试试秋梨红茶,把梨块煮软了加红茶闷五分钟,清甜润喉,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润燥法子。
吃好喝好,该说说霜降能做些什么。
赏菊是头等雅事,这会儿的霜被称为“菊花霜”,顾名思义,正是菊花开得最旺的时候。
不少地方会办菊花会,满眼金黄雪白,闻着花香喝杯菊花酒,别提多惬意了。
登高也不错,山林里空气清新,红叶黄栌正艳,极目远眺时,所有烦心事都散了。
农家这会儿更忙,华北的大白菜该收了,南方还在割晚稻、种油菜,老话“地净秸秆,少虫少病”,收完庄稼得把地里的秸秆清干净。
壮族同胞还有霜降节的热闹,用新糯米做“迎霜粽”,搭台唱壮剧,走亲串戚的,比过年还热闹。
要是懒得动,在家腌点菜也挺好,霜降的萝卜、芥菜腌出来最香,能从深秋吃到寒冬。
最后得说说忌讳,这可是最容易“冒犯”节气的地方。
首先别吃生冷的,冰饮、生鱼片这些就免了,《饮膳正要》都说“秋气燥,禁寒饮”,这会儿脾胃弱,生冷东西吃了容易不舒服。
也别贪辣贪油,火锅、烧烤虽香,但秋燥本来就厉害,吃多了容易口干。
起居上更得注意,别再“露脚踝”了,“寒从脚起”可不是空话,得把脚踝、腰腹护好。
也别熬夜,霜降后昼短夜长,该跟着太阳作息,早睡早起才舒坦。
情绪上别瞎愁闷,看着草木枯黄容易“悲秋”,多和朋友聊聊,或者晒晒太阳,心情自然就亮堂了。
其实霜降的讲究,说到底都是顺应时节的智慧。
吃当令的菜,喝应景的茶,做合时的事,避开犯忌的坑,不是为了图个啥说法,而是让身体跟着季节慢慢过渡。
等下一个节气立冬来临时,你会发现,把霜降的日子过舒服了,整个冬天都能多一份底气。
这大概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哲学,在烟火气里藏着对时光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