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的叠彩路,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沿街商铺大多紧闭,姐妹包子铺却已经亮灯,浓郁的面香顺着门缝悄悄溢出。
秦玉珍和刘桂芳从2014年起便守着这家店。十余年间,她们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揉面、调馅、蒸包子,重复着繁琐却熟练的工序。一笼笼软和白净的包子刚出锅,热气裹着肉香、菜香扑面而来,也渐渐唤醒街坊的清晨。姐妹俩的默契与坚持,让每一个包子都成了街坊念念不忘的“老味道”。
★推荐理由 包子的味道很家常很好吃
这家包子铺在我们这片是个老资格了,小小的店面,包子、稀饭、豆浆、豆腐脑都特别好吃,我们一家过早都喜欢来这里。这家店铺的包子是传统的发面包子,皮很香也很软和,肉包子的油气浸到皮里,一口下去,味道咸香又家常,特别对胃口。
——家住芙蓉路的秦女士
★记者探店 最迟下午两点售罄 还有“隐藏菜品”
顺着食客推荐,记者来到叠彩区叠彩路上的姐妹包子铺,店铺不大、招牌褪色,看得出很有年代感。蒸笼立在店门口,一侧摆放着3张小木桌。墙上贴着泛黄的价目表:包子类4元一笼,豆浆和豆花3元一杯。最迟到下午两点,当天的包子准能卖完。“我们不做隔夜包子,当天做当天卖,新鲜最重要。”秦玉珍说。
小店门面。
经营区的后面是操作间,两姐妹站在案板前揉面,面团在她们手中反复按压、折叠。“发面是个技术活,得看天气调整水温。”秦玉珍指着旁边的面盆说,“夏天水温要凉,冬天得用温水,而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就要少放些水,这样蒸出来的包子才会软和不塌。”
没过一会儿,一笼肉包就包好端上蒸炉。蒸汽升腾间,面香混着鲜肉的咸香飘满店铺。记者品尝了一笼梅菜包子,还喝了一杯豆浆。刚出锅的包子,轻轻一捏,外皮蓬松得能回弹;咬开一口,梅菜的鲜香裹着肉馅的油润,满溢在唇齿间。“4个就能吃饱,我们家包子实在,不玩虚的。”秦玉珍又递来一杯热豆浆,豆浆色泽微黄,豆香浓郁,能尝出黄豆的本真滋味,甜度刚好,喝到最后也没有渣。
刚出炉的手工包子。
聊天间,熟客王先生进门就问:“今天有小笼包吗?”“刚刚蒸好!”话音刚落,刘桂芳就从蒸炉最里面夹出一笼小巧的包子。原来,小笼包是店里的“隐藏菜品”——菜单上没写,只有熟客才知道。记者看到,小笼包的皮比普通包子薄,馅料是传统的鲜肉馅。“之前有人说我们的普通包子个头大,后来我们就做了小笼包,菜单上并没加上去,现在来点小笼包的基本都是我们的老顾客。”秦玉珍笑着说。
★小店故事 从“为赚钱”到“为热爱” 姐妹成家人
“姐妹包子”的名字,藏着一份始于信任的缘分。2014年,秦玉珍已经跟着亲戚学了几年做包子的手艺,不甘心只做帮工的她,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巧合的是,秦玉珍的闺蜜刘桂芳也正想找一份踏实的营生。两人一聊,想法不谋而合,“姐妹包子”的名字也这么商量了出来。“那时候没多想,就想靠手艺多赚点钱,给家里添点底气。”谈起开店的初衷,秦玉珍的语气里满是坦诚。
开店初期的辛苦,远超两人的想象。每天凌晨3点,她们就要骑车赶往店里,先把前一天泡好的黄豆磨成浆,再和面、醒面、调馅,每一步都得掐准时间。夏天时,操作间里因蒸炉的热气,室温能高达40℃,她们的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后背总凝着一层白花花的汗渍;冬天更难熬,冷水揉面冰得手发麻,她们就往手上哈口热气,戴两层手套揉面,时间一长,指关节都磨出了薄茧。
秦玉珍给客人夹取小笼包。
让她们欣慰的是,店铺一开张生意就不错,包子的香味吸引不少街坊成为回头客。而比生意更珍贵的,是两人从合伙人变成了“比亲姐妹还亲”的家人。开业这些年,她们鲜有矛盾,遇上谁家有事,另一个人就多分担一些店里的工作,彼此照应。
“现在我们卖包子已不只是单纯为了赚钱了。”秦玉珍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说,近几年,她们不再盯着每天卖多少笼包子,反而爱上了这种“烟火气”——一边听熟客们聊孩子上学、家里买菜的家常,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心里真踏实。
这份踏实,也让她们“死磕”原料品质。面粉要选嚼劲好的,猪肉得是当天现宰的,肥瘦严格按比例搭配,就连磨豆浆的黄豆,都要挑颗粒饱满的,泡发时反复淘洗3遍,直到水变清亮。“吃进嘴里的东西,骗不了人。”秦玉珍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她们最朴素的经营之道。
如今,包子铺已经开了十余年。清晨的蒸汽里,秦玉珍揉面、刘桂芳包馅的身影,成了叠彩路上一道不变的风景。熟客们记挂着这里的味道,有的搬家后绕路来买,有的专程从南宁开车来“囤货”。她们也记挂着熟客的喜好,谁爱吃梅菜包、谁喝豆浆要少糖,都默默放在心上。
“只要还有人爱吃我们做的包子,我们就一直做下去。”秦玉珍的话像刚出锅的包子一样实在,却藏着最动人的坚持——原来最长久的陪伴,不过是把日子揉进面里,将温情包进馅中。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刘琪)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