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江汉南路上的福寿面馆早已热气蒸腾。作为社区里家喻户晓的“早餐地标”,这家从1978年就开门迎客的老店,藏着荆州人最难忘的早堂面滋味。今天,胜利街道文星楼社区书记刘佳走进面馆,带大家解锁这碗老面里的故事与风味。
福寿面馆的创始人最初是为码头工人做早餐,用一碗热汤面驱散清晨的寒气。四十多年来,店铺虽几经修缮,却始终守着“鲜熬高汤、现煮碱面”的老规矩。从孩童到老人,不少人吃着这碗面长大,店里的老桌椅、墙上的旧照片,都成了社区共同的记忆。
凌晨五点半,天还未亮透,面馆的铁锅已升腾起白雾。灶台上的大瓮坛里,老母鸡、猪大骨、活鳝鱼和五花肉正用文火熬着整夜,奶白色的高汤咕嘟作响,香气能飘半条街。熟客都懂,赶早来吃的就是这头锅原汤,醇厚得能挂在勺壁上。
点单不用多言,“一碗大连面”是默契首选。师傅的动作行云流水:碱水面入沸水翻滚,捞出冲去碱味,再过遍热水增筋,装碗后舀入高汤,铺上酥香的鳝鱼骨、鲜嫩的猪肉片、滑嫩的鸡肉,最后浇上一勺秘制炸油,撒把葱花,不到一分钟就递到手上。
挑起面条送入口中,筋道的碱水面裹着鲜而不腻的高汤,鳝鱼的焦香、瘦肉的卤香、鸡肉的嫩滑在舌尖汇聚。隔壁桌的大叔边喝汤边说:“从穿校服吃到带孙辈,这味道就没变过”;还有归乡游子坦言,回家第一站必来这补一碗乡愁。这碗面藏着老沙市的码头记忆:1895年开埠后,油厚码肥的早堂面本是给凌晨上工的工人补充体力的,如今成了荆州人的味觉图腾。
店面不大,几张桌子总是坐得满满当当,服务员多是家族成员,延续着实在的家风。吃完面把汤喝尽,浑身暖烘烘的,这才是荆州清晨该有的模样。
社区书记手记
文星楼社区书记:刘佳
这家店不仅是社区的“早餐补给站”,更是邻里交流的小据点——老人们来这儿聊家常,年轻人顺路带碗面,热闹又亲切。文星楼社区一直很重视这些“有温度的老字号”,守护福寿面馆的老味道,就是守护社区的烟火气,让街坊们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安心、地道的美食,这也是我们社区工作的小目标。往后社区工作,也要像福寿面馆这样:守着“为街坊好”的初心,把服务做细、把情意做足,让文星楼的烟火气,永远暖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