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俩字冲上热搜那天,我正窝在工位拆果冻。
同事路过瞄一眼:“哟,魔芋啊,现在洋气得连名字都不会念了。”
我跟着弹幕默读:jǔ ruò,舌尖卷两下,像突然打开一段旧时光。
小时候在川南外婆家,一入秋,院里就支起黑黢黢的大铁锅。
外婆把磨好的魔芋浆倒进去,兑碱水,拿长棍子死命搅。
我负责添柴,烟熏得眼泪直流,她笑着说:“别嫌呛,冬天全靠它撑肚子。”
那会儿我不知道“脱毒”俩字多吓人,只知道一碗灰灰的魔芋豆腐,能让全家四口不饿。
后来进城读书、上班,我再没正眼瞧过它。
直到去年,老妈甩给我一包“0卡蒟蒻果冻”,说外国人都在买。
我盯着配料表:还是那行小字——魔芋粉,只是加了果汁,换了马甲。
一口下去,还是当年碱水的腥香,却裹着葡萄味,像给记忆穿了件新外套。
我连夜搜新闻,才看见乐山沐川的乡亲把土疙瘩卖到了60多个国家。
视频里,老村支书蹲在集装箱前,摸着英文包装直乐:“他们念不好‘jǔ ruò’,但钱包认就行。”
一句话把我看乐了,也把眼泪看下来。
原来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就是一根网线加一袋粉末。
当年外婆搅锅时,做梦也想不到,救命粮会变成城里人的“减肥神器”。
更想不到,我能在北京CBD的写字楼里,一边开会一边吸蒟蒻果冻,大大方方跟同事分享:“这我童年味,低卡,放心吃。”
周末我给老妈发微信:今年过年不抢茅台,扛两箱魔芋面回家。
她回我一句语音:“对头,外面千好万好,还是自家土东西养人。”
我盯着屏幕,忽然懂了——
所谓故乡,就是把你从饥饿里捞出来的那口味道,
有一天你把它举高,让全世界都看见。
下次再有人读错“蒟蒻”,我就递他一颗果冻:
“来,先念对,再尝一口,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