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酥肉嫩的烤鸭,如何征服万千食客的味蕾?从严选每一只鸭坯的极致较真,到购买时恰到好处的贴心服务,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藏着怎样的经营哲学?当速食浪潮席卷而来,他为何坚持用“慢”时光打磨一个品牌,让“长期主义”成为最动人的味道?
本期节目,主持人将对话嘉宾,一起走进尊福林背后的故事,看美味如何串联起时间的答案。
杨克林,上海兴扬众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尊福林烤鸭品牌创始人。杨克林的美食故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写下序章。1995至2000年,北京长安商场、西单商场的柜台前,他手作的“杨氏熏鸭”与“脱骨猪手”是彼时的“品质代名词”:不仅创下多家商场坪效最高纪录,更催生了“开门即排队”的早期商业奇观。“那时候没什么复杂思路,就认准一条——东西做得地道,爱吃的人自然会来。”回望初心,杨克林的话朴素却坚定,而这份“以产品为核心”的认知,成了他此后三十年的商业底色。
2006年,杨克林带着北方卤味的手艺南下上海,创办食品工厂,为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供应凉拌菜。与巨头合作的十年间,他摸清了现代化供应链的逻辑,却也看清了市场的隐痛:为追求效率与成本,预制、速冻食材逐渐取代现做,食物本该有的“锅气”与“新鲜”正在流失。“消费者值得吃到更有温度的味道。”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盘桓多年,最终推着他在2021年重回一线——尊福林第一家烤鸭店在浦东开业,开业后不久,便积累了很多回头客,门口经常会排起长队,仿佛复刻了二十年前北京的盛况,而这一次,是他三十年经验与初心的全面迸发。
当主持人问到:尊福林的烤鸭为何能让食客趋之若鹜?答案藏在杨克林一套近乎偏执的“笨办法”里——不贪快、不省成本,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1.鲜鸭为底:12小时冷链,守住一口“活鲜”。2.古法为魂:自制酱料+果木烤制,复刻老味道。酱料是烤鸭的灵魂,尊福林的甜面酱从不用工业化成品,而是团队亲手熬制:数十种香料的配比、火候的把控,是上千次调试后定下的“黄金配方”,既保留北方风味的醇厚,又悄悄适配了江南人的清淡偏好。烤制环节更坚守传统——果木燃烧时释放的芳香酚渗入鸭皮,那种复合的果香与烟熏味,是电子烤炉永远无法模拟的。3.严选为则,不让一只“不合格”砸招牌。在尊福林的中央厨房,每只鸭胚都要过“体检关”:重量不够、体型不匀、表皮有细微破损,哪怕只是“不够完美”,都会被直接淘汰。虽然,这些鸭子本身没质量问题,但达不到尊福林的标准,就绝不能端给顾客。杨克林的坚持,让每一只送到食客手里的烤鸭,都经得起挑剔。
这套看似“低效”的流程,恰恰成了尊福林的核心竞争力。在杨克林眼里,真正的效率从不是“快产快销”,而是“一次就做对、一次就做到极致”——用对食材、守对工艺、把好品控,才能让美味始终如一。
在“唯快不破”的餐饮行业,杨克林像个“逆行者”,在他心中,长期主义从不是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两件事:一是对顾客价值的长期坚守——不仅要给“皮酥肉嫩”的好味道,还要给贴心的服务、吃美食时的幸福感;二是对品牌声誉的长期维护——不因短期利益牺牲品质,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信任积累。“顾客今天吃得满意,明天还来,十年后想起烤鸭还想找尊福林,这才是我要的成功。”而这份“慢”,反而换来了市场的“快认可”。
谈及未来,杨克林没有画宏大的商业蓝图,愿景依旧聚焦“味道”本身:“我不想开多少家店,就想把这只烤鸭做好。希望多年后,大家提到上海好吃的烤鸭,能想起尊福林;希望我们的烤鸭,能成一代人的记忆,像‘家的味道’一样亲切。”
从北京柜台前的“杨氏熏鸭”,到上海街头的“尊福林烤鸭”,杨克林用三十年证明:在喧嚣的时代里,用心做好一件事,守住对品质的承诺,市场终将给出最长久的回报。那只在果木火上滋滋作响、枣红油亮的烤鸭,不只是一份食物,更是一位手艺人用时光熬出的、对美食的敬畏与坚守——这,就是长期主义最动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