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这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总带着点“收官”的意味。
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里,霜降可是个讲究活儿,“吃3样,做1事,忌1事”,
咱们今儿就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这“吃3样”里的头一样,必得是柿子。
霜降一到,柿子树像挂了满枝的小红灯笼,摸上去皮肉紧实,咬开一口,甜浆能顺着手指流,
这才是深秋最地道的滋味。
王羲之写《奉橘帖》时还念叨“霜未降,未可多得”,可见古人早知道霜降后的果子才够味。
南方老乡常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倒不是什么玄学,实在是这时候的柿子熟得透,糖分足,咬下去满口暖甜,浑身都舒坦。
不过得记着,挑那种皮色发亮、捏着略软的,一次别吃太多,留着点念想才好。
第二样该轮到萝卜了,农谚说得明白:“霜降到了拔萝卜”。
经霜打过的萝卜最是喜人,原本的辛辣气淡了大半,多了股清甜脆嫩。
我小时候在老家,霜降这天奶奶准会扛着锄头去菜园,拔回的白萝卜带着泥土香,
要么切条蘸酱生吃,要么和骨头一起炖汤。
清朝的袁枚是个懂吃的主儿,他在书里写“萝卜取肥大者,酱一二日即吃,甜脆可爱”,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苏东坡更绝,把萝卜、盐和饭称为“三白”,说吃起来比八珍还美,可见这寻常萝卜的魅力。
第三样,就得是能暖身的羊肉了。
老话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天的羊肉最是金贵。
《本草纲目》里夸它“暖中补虚”,其实不用讲那么玄乎,想想看,寒意在骨缝里钻的时候,喝一碗奶白色的羊肉汤,肉烂汤鲜,连手指头都暖透了,这就是最实在的舒服。
北方人爱手抓,南方人善清炖,老北京的铜锅涮肉更是把羊肉的鲜发挥到极致。
要是怕腻,扔块萝卜进去同煮,荤香混着菜甜,一碗下去,秋凉全消。
吃罢了暖胃的吃食,就得说说“做1事”——登高。
霜降时节天高气爽,树叶黄的黄、红的红,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
古人讲究这时登高远眺,一来是空气干净,深吸几口满是草木的清香;
二来是视线开阔,看着漫山秋景,心里的郁结也散了。
南宋画里就常画这景致,《霜桕山鸟图》里乌桕枝上红叶点点,文鸟栖于枝头,正是登高能见到的秋趣。
如今不用非得爬名山大川,家附近的小山坡、公园的高岗就行,带着老人孩子走一走,晒晒太阳,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忌1事”,忌夜出贪凉。
霜降的夜可不像初秋那般温和,寒气重得能钻透薄衣。
福建那边至今有“霜降夜闭户”的习俗,家家户户早早熄灯休息,可不是迷信。
老辈人说“日落而息”,实在是这时候的阳气渐收,夜里外出容易沾着寒气,回来浑身发冷。
就算有急事出门,也得把围巾帽子戴好,别让脖子和脚踝受凉,毕竟暖和舒服才是正经事。
其实这些习俗,本质上都是古人跟时节打交道的经验。
柿子要等霜打才甜,萝卜经霜才脆,羊肉遇寒更暖,登高趁天朗,夜卧避霜寒,无非是“顺时而为”。现在生活好了,节气的仪式感却不能丢,
早上买斤柿子,中午炖锅萝卜羊肉,下午去公园登高,晚上早早就歇着,这不就是把日子过踏实了吗?
霜降一过,冬天就不远了。
但只要循着老辈的法子,把这“3样”吃对,“1事”做好,“1事”避开,就能把秋末的暖意攒在身上。
时节流转自有规律,咱们跟着节气调整脚步,吃好睡好,日子自然安康顺遂。
你看那枝头的柿子还在发光,坡上的红叶正艳,这深秋的好光景,可得好好享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