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这种体验:下馆子翻菜单,刚指着某道菜问价,服务员眼神立马有点微妙,
要么说“这道菜得等四十分钟”,要么劝你“不如试试我们家招牌小炒”?
别以为是菜卖完了,多半是这菜让老板和大厨都犯愁,
费半天劲赚不了仨瓜俩枣,手艺稍差还容易砸招牌。
混迹餐饮圈二十多年,今天就扒扒这些藏在后厨的“隐形难题”。
首当其冲的得是文思豆腐,这道淮扬菜里的“刀工天花板”,听着雅致,做起来能把大厨逼得攥紧菜刀。
前阵子在淮扬菜馆后厨瞅见一回,老师傅攥着特制薄刃刀,
对着块嫩豆腐屏息凝神,手腕悬着劲一刀刀推切,切完的豆腐丝细得能穿针,底部还得连着不断,放进清水里根根分明像发丝。
这手艺没个三五年工龄不敢碰,光是切豆腐就得耗二十分钟,还得专门备冰水镇着防碎。
更让老板肉疼的是性价比:一块豆腐成本才几毛钱,配点香菇丝、火腿丝,就算卖三十多块,
刨去人工和时间成本也剩不下多少。
有回跟后厨师傅闲聊,他直摆手:“宁愿炒十盘家常豆腐,也不愿切一份文思豆腐,
切坏了浪费不说,客人还未必懂其中门道,顶多夸句‘好看’。”
这话实在,毕竟餐馆开门做生意,谁愿为“情怀”赔上功夫?
第二道能让大厨皱眉的是松鼠鳜鱼,苏帮菜里的颜值担当,
上桌时金黄油亮的鱼身“开花”,浇上糖醋汁滋滋作响,
可后厨里早折腾得天翻地覆。
先得选一斤半左右的活鳜鱼,去骨后片出菱形花刀,刀距得匀、深度得准,深了切断鱼皮,
浅了炸不开花,光改刀就得考验十年以上的刀工。
接着挂糊炸制更得盯着:
油温六成热时鱼下锅定型,再升温复炸逼出油脂,全程不能离开灶台,稍不留神鱼肉就老了。
最后调糖醋汁得现熬现淋,酸甜比例差一点就毁了整道菜。
最关键的是这菜点单率不算高,大厨一个月未必做几回,每次上手都得重新找感觉。
有老板算过账,一条鳜鱼成本五十多,卖一百二,看着毛利不低,可算上半小时的工时,
还不如做十份清蒸鲈鱼来得划算。
要说“火上浇油”的菜,拔丝地瓜绝对排得上号。
这道家常菜看着简单,实则是对火候的极致考验,老厨师都不敢说百发百中。
先得选沙瓤地瓜,切滚刀块炸两遍,外脆里软才挂得住糖;
重头戏熬糖更得捏着汗,白糖加水小火慢搅,得熬到琥珀色起小泡,火大了焦苦,火小了挂不上丝,
手得悬在锅边不停搅,半小时下来胳膊都酸了。
更麻烦的是上菜节奏:
刚做好就得趁热端,凉一分钟糖壳就硬了,客人夹不起准要抱怨,还得特意配碗凉水让客人蘸着吃。
有回后厨忙到飞起,桌客非要点拔丝地瓜,大厨熬糖时分心看了眼别的菜,糖就糊了,只能重做一份,最后这道菜等于白送。
老板吐槽:“一盘卖二十八,成本三块,可砸一次就得赔两份,谁乐意干?”
鲁菜里的九转大肠,更是让老板和大厨双重头疼的“硬骨头”。
先不说别的,光处理大肠就得费半天劲:翻过来刮掉油脂,
用面粉、白醋反复搓洗,再焯水去味,前后得洗五六遍,不然一点异味就能毁了菜。
接下来的九道工序更是繁琐:先炸至金黄,再用酱油、糖、料酒等八种调料煨煮,
还得加花椒、大料增香,火候从小火转中火再回小火,全程得盯着锅调味道。
成本更是不低:
一斤大肠进货价三十多,处理完只剩一半,一份菜得用半斤,再加上各种调料,
成本就得二十多,卖六十多块看着赚得多,可算上两小时的工时,利润比炒盘肉丝还低。
有大厨说:“这菜得凭感觉调味道,十回做出来口感都未必一样,
客人嫌咸嫌淡都得认,不如做道葱烧海参,简单还赚钱。”
最后这道泥鳅钻豆腐,堪称“耗时耗力还看天”的代表。
老食客爱它的鲜,可后厨见了就头大:得提前一天把活泥鳅放进淡盐水里吐沙,还得时不时换 water,保证泥鳅干净。
豆腐得选老嫩适中的,太嫩容易碎,太老泥鳅钻不进去。烹饪时更得精准控温:
先把豆腐放锅里,加冷水慢慢升温,泥鳅受热才会往豆腐里钻,
火大了泥鳅直接死在外面,火小了钻不动,全程得等俩小时。
最让老板揪心的是成功率:就算步骤都对,也有三成概率失败,要么泥鳅没钻进去,
要么豆腐碎了不成形,只能倒掉重做。
有餐馆老板坦言:“这菜卖四十八,成本就得二十,还得提前一天备料,失败一回就赔本,
现在只敢标‘限量供应’,其实是怕做砸了。”
其实说白了,餐馆不是不愿做这些菜,只是餐饮生意讲究“翻台率”和“毛利率”,
花一小时做道菜赚十块钱,不如十分钟炒盘菜赚八块钱来得实在。
但话说回来,敢把这些菜写进菜单的餐馆,多半有真功夫,
毕竟愿意为手艺买单的食客,才是懂吃的人。
下次下馆子,要是想检验餐馆实力,不妨点上一道,说不定能看见后厨师傅既无奈又较真的可爱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