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一直被認為是和人類最親近的物種,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甚至達到了96%。雖然同根同源,但猩猩最終還是和人類走向了不同的分岔路口。不過,科學家們始終對猩猩心存那麼一絲絲的執念,認為如果將它們當人類撫養,或許這一近親也能進化出人類意識。
人類意識作為人類進化的高階產物,雖然關於它的科學研究不少,但幾乎仍是處於玄學狀態。有人認為它是高維空間的產物,只有量子的水准才能解釋;有人認為它是大腦的反映,是隨著大腦的複雜活動而產生。甚至有人還提出人死後意識不會消失,而是會以其他的形式重回宇宙。
不過,我們今天討論的並不是意識,我們只需要知道它是存在的就可以了。那麼把猩猩當人類撫養,會讓猩猩具有人類的意識嗎?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許多科學家們紛紛開始撫養猩猩,而且清一色地選擇了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
尼姆計畫
這算得上比較有名的一個猩猩撫養實驗了,而它的故事就源自由英國著名電影製作人詹姆斯·瑪西製作的紀錄片《尼姆計劃》。尼姆是出生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黑猩猩,出生後便離開了媽媽,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專家研究的對象。
尼姆,先是被法國的一對志願者夫婦收養,為了讓它融入人類世界,這對夫婦教它手語,喂它食物,甚至會親自喂給尼姆母乳,讓它喝酒,吸食印度大麻。雖然尼姆不會說話,卻能够感受到志願者的難過,還會坐到身邊,吻掉臉上的眼淚。
但命運曲折,尼姆很快被送到第二個新家庭中。尼姆並沒有人性中那麼多的善良和感性,它會狠狠地咬傷新母親的臉龐,然後又在其哭泣時,坐在身旁,像個犯錯的孩子,用手語說著"對不起"。
尼姆的結局是被送回了動物中心,當和其他猩猩被關在籠子裏時,它不停地對人們比劃著"擁抱"的手勢。第一位母親來看它時,它只是拽住她的衣服,沒有擁抱,更沒有沒有親吻。
古婭實驗
古婭實驗算是開展得比較早的猩猩撫養實驗之一,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心理學家凱洛格開展研究。當時7個月大的雌性黑猩猩幼崽古婭被當人類和他的兒子一起撫養,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凱洛格夫妻倆發現,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相互模仿,古婭不僅沒有學會說話,還開始影響自己的兒子。他們兒子的行為越來越像一隻黑猩猩,開始祈求餅乾,甚至智力發育也出現了延緩。最終凱洛格終止了9個月的實驗,把古婭送回了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
不過,古婭的認知並不是建立在黑猩猩社會中的,囙此被它的同類一直孤立。由於情緒非常低落,它連正常黑猩猩壽命的1/3都未達到,年僅3歲就因為肺炎死去。算得上黑猩猩中身世比較離奇卻又悲慘的一隻了。
佩妮與大猩猩Koko
大猩猩Koko(科科)算得上猩猩界的藝員,她7歲登上《國家地理雜志》封面,成為僅靠才智登上封面的"封面女郎"。掌握1000多個手語,理解2000多個口語單詞,智力值達85~100,被稱為"會說話的大猩猩"。
1971年的美國國慶日,剛出生的科科和研究生佩妮·帕特森結下不解之緣。在佩妮的教育下,這只黑猩猩甚至還養了一隻活生生的小猫,每天像人類一樣逗猫玩耍。不過,結果卻是它被自己的種群孤立,小猫也在一次偷跑出去後,被車撞死。
儘管大猩猩在人類的教育之後,會學會許多人類的行為,當時真正要達到人類的意識水準,似乎總有欠缺,而大多數實驗的結局註定是個悲劇。
科學家們也慢慢明白,想要讓猩猩進化出人類意識,或許真的有點難!不過黑猩猩與人類關係的探索卻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