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鱝,是軟骨魚綱的一類鰩魚,其屬名
manta
源自西班牙語,意思是
由於它們形態怪異,獨特的花紋令人浮想聯翩,人送外號
阿氏前口蝠鱝
Manta alfredi
,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印太地區和大西洋東部,作為當今世上第二大的蝠鱝
,雄性的翼展在性成熟時為3米寬,雌性則為3.9米寬,最大能够長到5.5米寬,體重可達1.2噸,這樣的體型雖說不如雙吻前口蝠鱝
Manta birostris
(世界上最大的蝠鱝,最大翼展6.8米,體重2噸),但仍然稱得上龐然大物,再加上它的衝刺速度不賴,時速達到24千米每小時,足够使除了鯊魚、虎鯨及偽虎鯨之外的許多海洋掠食者望而卻步了。
鯊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頂級掠食者,雖然說鯊魚的許多掠食行為直接造成了獵物被吃或受到致命傷害,但並非所有的捕食事件都造成了獵物當場死亡,從攻擊中僥倖逃生的動物,其身上的一些咬痕能為鯊魚捕食頻率的研究提供一些線索。
軟骨魚是一些鯊魚食譜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奇怪的是,世界各地都很少觀察到軟骨魚被鯊魚攻擊後留下的傷痕,這就表示許多軟骨魚在被襲擊後往往難以存活。但蝠鱝不同,作為大型的軟骨魚,蝠鱝的逃生能力更强,在各個地方都發現過被鯊魚攻擊後失去一部分身體的蝠鱝。
由於海洋環境的限制,對鯊魚攻擊蝠鱝的直接觀測是很少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例子,比如
黑尾真鯊、直翅真鯊攻擊蝠鱝但不致命,牛鯊成功殺死翼展2.5米的蝠鱝,以及虎鯊襲擊被漁具纏住的蝠鱝
。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探究鯊魚和蝠鱝間的捕食關係,瞭解鯊魚的攻擊對蝠鱝的種群存活率和行為改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蝠鱝身上被鯊魚襲擊後留下的新鮮咬傷和疤痕頻率非常值得注意,能為專家們提供極好的研究資料。
海洋生物學家馬歇爾希望通過統計莫三比克的阿氏前口蝠鱝身上的鯊魚咬痕,來研究鯊魚攻擊對該種群蝠鱝的影響。從2003年到2006年,馬歇爾和她的團隊總共檢視了多達371只蝠鱝,他們發現,
有283只(76.6%的個體)身體上帶有571處鯊魚咬傷的痕迹。被咬傷的只有62只(21.9%)是雄性,剩下的221只(78.1%)是雌性
。
從單只蝠鱝的咬痕數量上看,也是雌性更慘,單只雌性帶有1-7處咬傷,而雄性只有1-4處。在整個受調查種群中,有42.6%的蝠鱝身上有兩處或兩處以上的咬痕,在所有帶傷蝠鱝中,這一比例更是達到55.8%。
再看鯊魚咬痕都發生在哪些位置?經過檢查發現,咬傷在左右兩側的比例沒有明顯差別。
絕大多數的咬痕是出現在蝠鱝胸鰭後邊所在的軀體後半部分,比例為驚人的96.3%
,這個區域常常有部分被鯊魚咬掉。相比之下,只有2.1%的傷痕出現在頭部,軀幹中部就更少了,僅占1.6%。身體各部位的咬痕比例,雌性和雄性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被咬的蝠鱝中,10只是新鮮傷口,24只的咬傷正在癒合中,有266只蝠鱝身上帶有已癒合的傷口。571道咬傷中,1.9%是新鮮的,6.3%正在癒合,91.8%已癒合。這些咬痕最大寬度為51釐米,最小僅有9釐米,寬度中值是29.4釐米,深度中值是12.6釐米。
蝠鱝的傷口一般多久能够癒合呢?研究者記錄到了幾只蝠鱝傷口癒合的情况,這些例子中,
新鮮咬傷的癒合不超過225天
,在一個例子中傷口在126天內就癒合了。此外,有4只蝠鱝在初次觀察後的148-246天后被再次觀測到時,身上帶有新的已經癒合的咬傷。
從資料統計上看,
鯊魚最喜歡從蝠鱝的後方發動攻擊
,之前有研究顯示,許多鯨豚和其它海洋哺乳動物身上的鯊魚咬痕也經常出現在身體後部,因為鯊魚從後方能避開獵物的視覺和聲呐。在這裡,道理可能是相似的,蝠鱝的視線在後方有一個盲區,使得鯊魚從蝠鱝後方接近更加容易。
這和專家在研究期間觀察到的一次攻擊例子是相符的,當時,一隻黑尾真鯊也是從蝠鱝的後方接近並攻擊,不過由於黑尾真鯊體型不大,沒能牢牢抓住蝠鱝胸鰭的後緣,導致攻擊最終失敗。
黑尾真鯊
從咬痕的大小看,可能有不同種類、大小的鯊魚需要對這些攻擊負責。在莫三比克東海岸,一共有13種鯊魚把軟骨魚當做日常飲食,根據一些胃容物研究,專家推測沙洲鯊和黑梢真鯊不太可能針對像蝠鱝這麼大的獵物。這樣的話,就剩下11名嫌疑者,它們分別是:黑尾真鯊,白邊真鯊,高鰭真鯊,牛鯊,遠洋白鰭鯊,灰真鯊,無溝雙髻鯊,虎鯊,大白鯊,灰六鰓鯊以及短鰭灰鯖鯊。
虎鯊
在這些種類中,黑尾真鯊、牛鯊、虎鯊以及大白鯊明確在研究所在的珊瑚礁附近出沒過,
牛鯊是唯一在胃中發現過蝠鱝的種類,而黑尾真鯊和虎鯊被觀測到攻擊和進食蝠鱝。許多咬痕的形狀特徵和大小表明有些攻擊很可能是虎鯊所為,而在這一地區較為常見的大型牛鯊,可能是製造其它大傷口的嫌疑者。
牛鯊
雖然統計咬痕只能對鯊魚攻擊蝠鱝的頻率做一個初步的最低估計,但數據確實可以反映那些受到嚴重傷害的個體在種群所占的比例。不少蝠鱝在襲擊中倖存下來,但現時尚不清楚有多少蝠鱝,尤其是那些未成年個體,被鯊魚當場殺死或最終死於傷勢。即便倖存下來了,鯊魚的攻擊對蝠鱝後續的生活和行為有著何等影響,也是值得探究的。
研究者注意到,雄性蝠鱝交合突被咬傷並不少見,包括被切開、一個或兩個交合突被部分或完全咬掉,這些咬傷可能會影響雄性接下來參與交配活動的能力,甚至令其完全失去繁殖功能。雌性方面,攻擊損害了許多雌性泄殖腔附近的區域,在極端情况下,這些傷害可能妨礙交配甚至使蝠鱝無法排泄。另外,在研究期間,有2只雌性蝠鱝被鯊魚攻擊後流產,之前也有資料顯示,受到重傷的雌性會延后首次繁殖的年齡。囙此,
儘管鯊魚攻擊並不總是造成致命的結果,但咬傷對蝠鱝的健康,它們的繁殖能力和生殖行為可能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